近日,有媒體消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開放時代》2024年刊發的一篇題為《論習慣國際法的重構——基于南北國家利益平衡的視角》的論文被指涉嫌大面積翻譯抄襲了2018年的英文論文《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 Third World Perspective》。該稿的作者為華南師范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的鐘某某以及華南師范大學東南亞中文教師教育學院、東南亞研究中心的吳某。4月11日凌晨,華南師范大學發布通報,回應該校東南亞研究中心鐘某某、吳某發表的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問題:經調查,該論文存在抄襲和未經他人許可而不當使用他人署名的學術不端行為,學校將依規依紀嚴肅處理。
據“政事兒”報道,吳某為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鐘某某為華南師范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兩人曾合作發表多篇論文。近年來,高校中“翻譯式”抄襲時有發生,就在上個月,西安交通大學就通報了“副教授論文全文抄襲”,同樣也是“英翻漢”抄襲。據報道,相關領域專家表示,當前“翻譯式”學術作品缺乏系統保護機制,“英翻中”幾乎是“民不舉官不究”。根據國際通行的版權規則,除了開放獲取(OA)期刊外,其余的外文論文版權均歸屬出版商。若有學者未經授權“翻譯”或抄襲,在收到舉報后,出版商通常采取“撤稿+標記學者”的措施,涉事文章會被撤回,學者被系統標記為“抄襲或版權爭議”,未來投稿需接受額外審查。但這種懲戒存在一定漏洞,幾大出版商的數據庫互不聯通,某一家標記了有問題的學者,其他出版商可能并不知情。
由此看來,要讓“隱身”的“翻譯式抄襲”現身,需要社會共治。目前,中文論文查重技術已成熟,面對不斷出現的“翻譯式抄襲”,需要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功能,研發跨語種查重軟件。當不同語種的查重軟件投入使用,“翻譯式抄襲”的技術漏洞就不足為患了。
“技防”之外,“人防”一樣重要。面對學術不端行為,高校和學術雜志除了“高度重視,嚴肅處理,予以撤稿”式的表態,更需要把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擺出來,讓“翻譯式抄襲”難以“隱身”,進一步健全學術監督機制,讓學術審查更加公開透明。另外,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各方可借助網絡等渠道,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學術誠信監督格局,這有利于降低國家監督成本、提升監管效率。只有當這種行為成為過街老鼠,“老鼠”才不敢那么放肆。
整治學術不端,在填補“技防”“人防”漏洞的同時,法律方面的完善也需引起重視。我國現有的著作權法雖能從人身權與財產權角度提供保護,但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學術爭議存在局限,期刊論文難以產生高額賠償。那么針對學術不端,是否也可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讓任何形式的抄襲都受到相應的法律懲罰。只有讓學術不端者付出的代價再大一些,其震懾作用才會更大一些。
抄襲能力遠大于學術能力,反抄襲意識高于學術道德操守,這是對學術的褻瀆,也是對規則的挑釁。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需要技術、人力、法律等方面與時俱進。強化他律,持續自律,對學術科研多些敬畏之心,才能避免“翻譯式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繼續上演。
上游新聞評論員 康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