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把文盲除盡
——讀苗勇新著《晏陽初》有感
李國軍
近日有幸讀到苗勇先生即將付梓的長篇紀實書稿《晏陽初》,翻開文稿首頁,映入眼簾的便是晏陽初博士那句在全世界都廣為流傳的名言:“我將用我的雙手和靈魂投入工作,直至打碎將我們的人民束縛在貧困、無知、疾病和自私之中的鎖鏈。”
《晏陽初》 苗勇 著 2021年9月東方出版社出版
晏陽初博士居住的故鄉三江,與我的老家只隔著一條清澈的三江河,站在白皮山上便可望見。巴中是晏博士的故鄉,是他一生夢縈魂牽的桑梓,這里的山山水水都流傳著他的逸聞往事。節假日里,也曾多次與朋友到位于白塔山上的晏陽初博物館,瞻仰博士雕塑上慈祥和藹的笑容,拜謁過他長眠的陵墓,解讀過他輝煌而又忙碌的一生,對他的敬仰也就愈加深厚。
時間回溯到20世紀初葉,晏博士在巴山的青山綠水中快樂地長成,巍巍王望山,回蕩著他童年的笑聲;清清巴河水,回溯著那稚氣的歡語。他從山高林密的大巴山深處走來,走向外面廣博的世界。在晏博士長達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他的足跡幾乎遍布了世界上每一寸貧瘠的土地。
晏陽初博士是國際鄉村改造運動創始人,在國際教育界有著崇高的世界聲譽。他窮一生精力,為世界平民教育事業呼告奔走,致力于幫助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勞苦大眾擺脫疾苦,鞠躬盡瘁,躬行一生。
巴中地處川北,這里既有萬山橫亙,云嶺望斷,雄峰陡峭,又有綠水潺湲,人情文化,風物迷人。自古至今,勤勞淳樸的大巴山人,便在這里辛勤耕種,繁衍生息,創造著美麗而迷人的大山文明。數千年沉郁剛健的歷史文化積淀,如巴河不廢萬古地流淌,從高山峽谷中潺潺地漫出,漫過平原坦途,淌過碧綠山崗,鑄就“忠勇俠義、豪放包容”的“巴文化”精髓,最終融入華夏的工軸畫卷中。
性格是地域的生成。20世紀的初葉,青年晏陽初懷抱利器,肩著簡單的行李,告別家鄉親人,從這里啟程。巴山巍峨雄健的氣勢,饋他以高遠廣博的胸襟,蜀水秀媚婉轉的纖約,賦他以悲天憫人的情懷。耿介直爽的晏陽初,一天天堅韌地長大了。當時的中國,軍閥連年混戰,人民苦不堪言。這種國運多舛的頹勢,民生倍艱的實境,讓他更多地思考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日益堅定著他為勞苦大眾奉獻終身的人生理想。
留美學成歸來,晏陽初博士一頭扎進平民教育運動中。允諾自己,不再回頭。從法國普蘭華工識字班肇始,晏陽初博士一路向前,道路越走越廣闊,愈挫愈奮,歷久彌堅。國人熟知的武漢三鎮識字運動,后來的衡陽實驗、新都實驗,乃至長達十多年扎根于河北農村的定縣改革實驗,晏博士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向行進著。無數勞苦大眾從實驗中受到教益,從此逐步走上健康發展之路。這每一次運動,都應該是20世紀中國鄉村改革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篇什。
在這些埋頭摸索的艱苦歲月中,晏陽初博士和他的同人們逐漸總結出當年中國農村的四大頑癥:愚、弱、貧、私。相應地,他們在鄉村推行識字教育,改變愚昧的思想;推廣衛生教育,改良落后的醫療條件;發展生計教育,幫助農民過上好日子;提倡公民教育,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晏博士相信,在幾十年或是一代人的身上,徹底改變國民愚昧落后的現狀,便可以使古老的中華民族,迅速走上國富民強的康莊大道。
國內的試驗,晏陽初博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逐漸由中國走向全世界。此時,二戰后的世界各國,破敝的農村都面臨著百廢待興的窘境,政府卻苦于找不到改良的路徑,晏博士在定縣總結的鄉村改革經驗和鄉村建設實踐,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方案,自然受到發展中國家的青睞。從此,晏陽初投入到世界鄉村改革的洪流中。他變得更加忙碌,頻繁地在各大洲之間往來奔走,引領著鄉村改革方向,踐行著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的一生改變了世界上億萬貧苦民眾的命運。
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使國會通過撥款條款的外籍人士。
至今他被日本看作是進一步現代化的路標之一。
這一次榮幸閱讀,感謝作者的注視和書寫,感謝文本細切的訴說,讓我這個生長在巴中的人,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走進博士的一生,走進他所追求的偉大的事業。
那些深夜,當從白日的忙碌中靜下心來,我坐到桌前,打開文稿,潛心走進文本所營構的氛圍中,近一個月時間里斷斷續續地閱讀,一直沉浸在文本所營建的場景中。我與書中的人物命運相牽,我為他們的理想高擎扼腕,為他們的艱難窘迫嘆息,為他們的成功喜悅高興,為他們的低徊難免悵惘……
這是一次愉快的閱讀之旅,燈光伴著我的閱讀,我就這樣在書稿里流連忘返。晏陽初博士和他的同人所從事的這一偉大的事業,深深地感動了我。他高蹈的人格、無悔的選擇、一貫的執著、必勝的信念,常常讓我嗟嘆不已,讓我在慚愧自己孤陋寡聞的同時,更有種醍醐灌頂的酣暢。
要寫出博士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文稿瑣細而絕不是簡單史料堆砌,內容翔實并無矯作痕跡。樸實細膩的細節描繪,讓書本中人物形象生動展現在讀者眼前。透過書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那一張張親切的笑臉,猶如親身經歷了那一次次偉大的變革。
我對晏陽初博士的敬仰,隨著這一次閱讀旅途而漸行漸深。等思緒回到現實社會,則更多了許多仰望。遠在幾十年前,博士所推行的四大教育,幾乎能在現實的鄉村改革中找到影子:國內推行的鄉村衛生制度、科技裕民政策,都與晏陽初博士推行的鄉村改革有著諸多異曲同工之處。而現在,全國人民都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新農村建設。晏陽初博士的鄉村教育經驗更值得我們借鑒。
“務把文盲除盡”,這句錚錚誓言,穿越時空撲面而來。今日之我輩,撫摸到這樣的熱切祈望,似乎看到了博士匆匆的身影,悲天憫人的憂郁,都會愈益感到這份歷史遺產的沉重和艱辛。
博士卻不,他根本沒有時間憂傷,他用自己一生踐行自己的誓言。他是一位坐而論道、起而力行的實踐型思想家。從一戰在歐洲戰場數十萬華工中開展識字運動,歷經20世紀20年代初倡導全國識字運動,發展為鄉村建設的定縣試驗及四川、湖南試驗,到后來的國際鄉村改造運動。晏陽初躬行踐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了他漫長而曲折的平民教育之路。
博士的故鄉巴中,是共和國第二大蘇區,在當年的戰火烽煙里,無數優秀的巴中兒女為了中國美好的明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與發達的沿海相比,今天這里仍是個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年,在黨和國家的裕民政策帶動下,它也在突飛猛進地向前行進著。老區人民憑著他們的堅韌和執著,創造了譽滿省內外的“巴中經驗”“巴中精神”。要讓更多人了解巴中、認識巴中,進而走進巴中,熱愛巴中,更需要全巴中人民共同努力?,F在提倡的旅游巴中、人文巴中、綠色巴中,就是要讓更多人了解老區的魅力和赤誠。
自然生態游、歷史文化游、紅軍故里游、名人故里游,一系列特色景點和精品線路紛紛閃亮登場,撐開了巴中旅游一片蔚藍晴空。通江諾水河溶洞巧奪天工的奇景、南江光霧山萬山紅遍的楓葉、巴中南龕摩崖造像、川陜蘇區將帥碑林,均已初見成效。而名人巴中——晏陽初博士故里游,也應該成為巴中旅游建設的重點之一。
為響應這一口號,一大批巴中籍的專業的或業余的作家,也在這種精神感召下,紛紛拿起筆來,自覺地抒寫著巴中的美麗風物,為巴中的人文建設鼓與呼。苗勇先生于政事之余,潛心創作的這部長篇紀傳體小說的及時面世,正是契合了這種發展的潮流。
我相信,會有更多人敬仰晏陽初博士,走進他所倡導的平民教育精神里,熱愛博士正飛速發展的故鄉巴中。
本書的面世,將不惟是巴中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巴中發展的一件喜事。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李國軍(四川巴中人,作家,曾獲四川文學獎,梁斌青年文學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