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范鎮張氏文化(一)
王范鎮東大街張氏家族
1.王范鎮東大街張廣仁家族
本支張氏家族世居在王范鎮東大街路北營房院西側車門里。
世傳本支張氏是史村易氏家族后裔改姓為張。大約在清乾隆中期,王范張家胡同三門張氏家族后裔與史村易家為姑舅之親,舅家(張家胡同三門張氏后裔)乏嗣,易家之子外甥為舅家張氏家族過繼,改姓為張,定居王范鎮東大街。
本支張氏與張家胡同三門張東漢家族為近支,張家胡同(戲院胡同)張氏家族是陜州張茅鎮南嶺背后張氏分支,因經商遷居王范張家胡同。
本支張氏先祖在清乾隆時期遷居王范鎮東大街。張家在王范鎮東大街經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張氏后裔主要分布于王東村、洛陽市、陜西省西安市、寶雞市等處。迄今傳8代,80余戶, 300余人。
張氏家族遷塋紀念碑
張氏后裔仝叩
吾張氏家族,世居王范鎮東大街,源遠流長。原祖塋墳地位于磨溝河東風翼山南麓,世事滄桑,星轉斗移。一九九四年縣水電公司擴建,征地范圍涉及我祖塋墳地,我張氏宗族面世三百余眾,除定居故里外,遍布洛陽、西安、寶雞等地。……遂選吉日,遷祖塋于闖王坡之陽,面對巍巍伏牛,耳聞潺潺洛水,喜見故里繁榮巨變,想我祖列宗亦含笑九泉。然歷代源遠,境逆時遷,人事全非,僅能遷十位遺骨安葬于此,遺憾者,列祖列宗遺骨未能一一遷葬,想我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將明察此理,非后代子孫不為也,愿先靈觀聚此塋,時時享后代子女祭祀,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靈,永世不忘,特刻石以志。
公元一九九五年農歷九月十六日
此碑在闖王坡半坡。
張氏人物:
張廣仁:王范鎮鎮長,洛寧縣抗日游擊隊隊長。
張新民:洛寧縣商會會長。
2. 王范鎮東大街上疙瘩張氏
王范鎮東大街張邦娃家族:
本支張氏家族居住在王范鎮東大街路北上疙瘩。
本支張氏家族歷代世系為:十世張文木配蕭氏。十一世張進善,十二世張大年,十三世張玉英,十四世張天庭,十五世張邦娃,十六世張端禮,十七世張克明。
本支張氏家族祖居小界鄉窯溝村。王范鎮上疙瘩張氏為窯溝村張氏家族分支。
清同治年間,窯溝村張邦娃幼家貧,遭荒年,來王范街謀生,以木工為生計,后在王范街經商,遷居于王范鎮上疙瘩,其地在王范鎮東北隅。張邦娃之子張端禮在洛陽“東振升”商號任大經理。本支張氏家族后裔分布于王東村。迄今傳6代,8戶,40余人。
王范街上疙瘩張氏
王范街上疙瘩張氏家族來源:
"張公諱邦,原籍系小界鄉窯溝村人。十三世祖玉英公之孫,十四世祖天庭公之子,幼家貧,遭荒年到王范街習木工就生。……后遂家不返... ..."(見《張公諱邦墓碑》)
本支張氏家族為窯溝村張氏家族分支。清末十四世張邦遷居遷居王范鎮東大街,后因經商定居上疙瘩,后裔繁衍生息于此。
張門歷代祖宗譜
第十代:張公諱文木配肖氏
十一代:張公諱進善
十二代:張公諱大年
十三代:張公諱玉英
十四代:張公諱天庭
十五代:張公諱邦
十六代:張公諱端禮
十七代:張公諱克明
3. 王范鎮東大街張家院張氏
本支張氏家族,居住在王范鎮東大街路北清真寺胡同北段后胡同,后胡同有張家院,張氏家族居此。
本支張氏,清末自洛寧老城南街遷來。本支張氏與洛寧老城南街張軍為近支。張軍為張鳳彩曾孫。老城西街村有張合林、張海林兄弟都是張鳳彩后人。
清朝末年,張鳳彩兄弟三人,世居洛寧老城南街。張家在王范街做生意有商鋪,張鳳彩讓二弟三弟到王范街料理生意,后來定居王范張家院。民國時期,有支系遷居老城西街。
1964年王范張氏神祗被燒毀,年深日久,不可考證。今傳至6世,15戶,60余人。
4. 王范鎮東大街張旺家族
本支張氏家族居住在王范鎮東大街路北清真寺胡同路東。
本支張氏家族為沖口村張氏家族支派。明末清初時期,張氏始祖張公諱尚成,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永寧縣沖口村立祖,繁衍生息,聚族而居。后裔分為四支,一支沖口村,一支居崇陽溝,一支居王范鎮,一支外遷不詳。
清光緒三年(1877年),傳至九世時,先祖兄弟二人,長祖諱陽,次祖諱旺。
張公諱旺自沖口村遷居王范鎮東大街做小生意謀生。后定居于清真寺胡同東側東大街以北。張氏后裔主要分布于王范鎮東大街,今王東村。迄今傳6代,12余戶,50余人。
本支張氏祖塋在洛寧縣療養院北坡,因縣城建設用地,祖塋遷到王范鎮北闖王坡東面鴨子坡。
張氏人物:
張大朋:醫師。
張小朋:山西鐵路管理局科長。
張兵:洛寧縣委科長。
張惠國:洛寧縣中醫院醫師。
張朋昌:洛寧縣塢東小學高級教師。
王范鎮東大街張旺家族家譜
2012年10月張朋昌等修。內容有:序言、姓氏來源、祖訓、世系表、世系圖、人物表、墳塋、后記等。
張氏族譜序
巍巍中華,山高水長,浩浩張姓,族史輝煌。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血濃于水,葉落歸根,凝聚族群——張氏家譜。
我們先始祖爺張尚成由明末清初于山西洪洞縣遷徙永寧(洛寧縣)塢西沖口村,洛寧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此優美環境中,張氏門第后代有相當發展至張氏第九世張旺于光緒三年(1877年)遷王范王東村,并購置房產土地,白手起家,子孫漸漸興業,發展到2012年,王范張氏后代已逾50口,皆能勤儉興家,秉承祖訓,士農工商,各執其業,家業業已壯大。
自始祖自山西洪洞縣遷徙永寧后,塢西沖口張氏家族后傳為四門,一門王范張氏,一門塢西沖口,一門崇陽溝,一門現傳在外地,族情萬年,有待聯系。
我門張氏篤教學言,敦孝悌言,篤忠敬言,英賢輩出,崢嶸自強,清朝時曾出縣令,千秋傳寶典,萬代松柏茂。今朝我門文醫商學,人才輩出,彰顯祖宗之陰德。
我始祖先家譜,由于宗族人數眾多,居住分散,編寫總族家譜很難完成,恐日久祖輩不詳,親疏不知,隨按我王范張氏門一支自列一表,文字、圖片盡心詳盡,圖片另加以文字說明,做到一目了然,今后再寫全族總譜,并作以先行整理。制成后每戶一冊,望后人妥善保存,以傳后代。
二0一二年十月一日
后記
我們王范張氏,自曾祖父張旺遷徙到王范東街,自曾祖父傳至現在已是第六代了。張氏后輩族人,繼承祖上基業,辛勤勞動,節儉持家,先祖事業興旺發達,子孫繁榮,人丁興旺。我們張氏后人,有的遠離家鄉,在外地創業,生根立足:有的婚嫁離鄉在外地安家,而我們王范張氏未曾有家譜問世,長此以往,年代久遠,張氏后輩將不知道祖先在何處,親人在哪里,尋不到根。為使我們王范張氏后人尋根懷祖,親人相聚,我萌生了編制張氏世系表的念頭,可為張氏族人尋根認親之用。為此我走訪調查記錄,查看張氏先世的有關資料,經過整理草草編成《王范張氏家譜》。由于我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所編家譜錯誤、遺漏之處在所難免,請張氏族人見諒,并提出寶貴意見,以期在編家譜時訂正。
王范張氏第十二代裔孫張朋昌拜謁
公元二0一二年十月一日
5. 王范鎮東大街上疙瘩張氏家族(張富德家族)
本支張氏家族居住在王范鎮東大街路北上疙瘩。
本支張氏為下陳宋村二門張氏家族后裔。下陳宋村二門張氏家族為德里張氏二門祖張珷后裔。清初,十世孫張明延遷此立祖。
1930年,張氏先祖張富德因謀生自下陳宋村遷居王范鎮東大街路北上疙瘩定居。
迄今傳5代,5戶,20余人。
本支張氏祖塋在今鳳翼路北太陽城,后遷往王范鎮北闖王坡下。
6. 王范鎮東大街張慶家族
本支張氏家族居住在王范鎮東大街路北。
本支張氏為新寨村四門張氏家族后裔。新寨村四門張氏家族為德里張氏四門祖張玹后裔。清初,十世孫張鼎延遷永寧城南街立祖。張慶家族為洛寧老城南宅張氏張鼎延后裔。
1960年,二十世張慶自洛寧老城南街遷居王范鎮東大街。迄今傳4代,4戶,10余人。
7.王范鎮南街張全武家族
本支張氏居住在王范鎮東南隅南街。家族來源失考。有支系遷居羅水溝、黃溝灣等處。南街張氏家族現有8戶,40余人。
8. 王范鎮南街張金超家族
本支張氏世居王范鎮東南隅南街。家族來源失考。
本支張氏自清代中期以來,世居南街。相傳南街李六經出繼舅家(南街張家),繼承香火,改姓張氏,改名張六經。張六經傳子張萬章,張萬章傳子張亮,名玉岳,張亮傳子張金超。
王范鎮南街張氏后裔,現有1戶,10人。民國中期有兄弟二人(張金超祖父輩),遷居新安縣城。南街張氏一支與新安張氏支系,互有來往。
另外,王范鎮東大街張氏家族還有回族張氏,情況不詳。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