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1日晚,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在圣彼得堡舉行了一場時長4小時的閉門會晤,內容聚焦于烏克蘭問題的“相關議題”。會談地點設在總統圖書館,一場以《旅行者眼中的俄羅斯》為名的書展構成了這場外交秀的背景板。與此同時,烏克蘭代表團也抵達華盛頓,與美方就所謂“礦產協議”展開新一輪談判。一邊是閉門交鋒的地緣政治大棋局,一邊是利益分配桌上的資源討價還價。戰爭的前線看似在頓巴斯,實則已經蔓延至合同、礦權與未來主權的細枝末節。
普京與威特科夫的會談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無突破”的標簽。克里姆林宮和白宮均低調處理此次接觸,仿佛只是“外交慣例”的又一場演練。然而,真正的重頭戲并不在這場俄羅斯主場的會晤,而是在大西洋彼岸,烏克蘭代表團抵達華盛頓,繼續為一紙涉及戰略礦產的協議與美國周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早前因拒絕簽署協議與特朗普在白宮爆發激烈爭吵,如今被迫再次低頭,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只不過這一次,條件更苛刻,姿態更低。
根據公開資料,美方提出的新礦產協議草案中,要求烏克蘭將所有國營與私營企業在自然資源開發中所獲得的收益,全部注入一個由美國公司掌控的“聯合基金”。與此同時,美方不再提供任何安全保障承諾,也不再掩飾對烏克蘭主權的實際干預。這不是協議,這是赤裸裸的資源接管;這不是合作,而是對一個陷入戰爭泥潭國家的赤身掠奪。
烏克蘭外交部長瑟比加近日明確表示,任何協議都應是“互利的”,不能損害烏克蘭融入歐洲的進程。但這一聲明更像是外交辭令的自我安慰。在當前的地緣現實中,烏克蘭所謂“歐洲化”的夢想,已經變成被歐美大國操盤的劇本。而這個劇本的最新一幕,就是用戰爭換取資源,用主權換取資金。
美國嘴上高喊“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侵略”,實際上卻在烏克蘭身上演練著新殖民主義的翻版。從軍援綁定到礦產協議,從能源管道控制到基金設定機制,美國正在將烏克蘭徹底轉化為一個資源輸出型附庸經濟體。這不是解放,是重構,是美國模式下的“殖民2.0”:不派駐總督、不建立據點,而是通過合同、協議、基金和法律文本實現全面控制。
而這一切都在以“重建”與“安全”為名義進行包裝。在澤連斯基高調出訪后,烏克蘭曾指望通過拉攏美國換取安全傘和經濟援助,然而結果卻是安全換不到、援助縮水、資源反被瓜分。在這樣的博弈中,烏克蘭已不是棋手,而是一塊籌碼、一片待開發的“礦區”。
與此同時,美國在俄烏戰場之外另辟戰場,派遣中東問題特使進入烏克蘭議題的外交談判,更是一種強硬信號:烏克蘭事務不再只是歐洲問題,而已納入美國全球戰略的資源部署邏輯中。普京在這場對話中或許也看清了美國真正的底牌——不是和平,不是穩定,而是如何用戰爭制造依賴、用依賴獲取資源、再用資源回饋霸權。
格局在變化,角色在輪換,而受苦的始終是那個在廢墟中掙扎的國家。烏克蘭人民如今不僅要面對戰火的威脅,更要承受“救援之名”下的資源剝奪與主權淪喪。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場和平談判的延續,是重建協議的磨合。但從本質上看,這場由美國主導的談判,早已不是為了烏克蘭的未來,而是為了鎖死烏克蘭的未來。
烏克蘭的命運,正在被一份份秘密協議、一輪輪技術談判、一頁頁基金章程所書寫。而這些文字的背后,不是希望,而是控制;不是主權的恢復,而是依附的加深。普京與威特科夫在圣彼得堡的握手,不過是風向試探;而華盛頓會議室里簽下的每一個字,才是真正決定烏克蘭未來走向的權力印記。戰火未滅,談判繼續,而資源早已被標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