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的靈魂
李偉明
來到久別的寧波,準備看看天一閣。沒想到,原本暴曬的天氣,突然下了一陣暴雨。事先約好同去參觀的多年不見的老同事,在路上發來微信說:“風雨天一閣!”
天一閣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全國著名藏書樓的身份。據有關資料,天一閣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年—1566年),已有400多年歷史了。如今,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天一閣,已擴展成了一個不小的園林式庭院。走進院門,一眼就看到這里曾經的主人范欽的石像。
“天一閣”藏書樓的“尊經閣”(圖源:新華社)
范欽(1506—1585年),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氏。他是嘉靖十一年進士,做過京官(工部營繕司郎中),但更多是在地方為官。后來,他辭官回家,從此,把畢生樂趣投入藏書,于是有了堪稱奇跡的天一閣。這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
對天一閣來說,范欽是靈魂人物。沒有范欽,就沒有天一閣。而因為天一閣的存在,后人又認識了頂級書迷范欽。一個人對書籍得有多深的熱愛,才能成就這么一番事業。有人說,因為主人四處為官,所以收藏的書多。這顯然不是理由。千百年來,比范欽閱歷豐富的人不知還有多少,官當得比他大的也不計其數,為什么其他人沒有建成一個偌大的私家藏書樓?也有人說,因為范家有足夠的宅基地,具備藏書的條件,所以成就了這么一位偉大的藏書家。這個理由當然也不充分。居所寬闊雖然是藏書的硬件,但比范家更大的庭院多的是,為什么他們不藏書?就像今天,很多人的房子足夠大,但一本書也懶得放。而一些身居斗室的人,反而拼命藏書,塞得屋子里到處都是。說到底,還是因為其人心底的那份熱愛,狂熱的愛。在他心中,書的分量最重。所以,他可以舍棄一切,只為了書。
范欽留下的書,不僅僅是留下個文本而已,更重要的是他保存了很多珍貴資料。古代圖書傳播傳承的條件有限,有些書,如果不是天一閣,可能早就失傳了。清代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天一閣便作出了重大貢獻。相對于觀賞,傳承文化是藏書更重要的價值。
今天的這個庭院,經過了擴建,范圍不小,樓閣眾多。院內古樹成蔭,環境幽雅。抬頭望,可見圍墻外一棟棟鋼筋水泥建成的高樓大廈。它們與這一方天地仿佛是兩個世界。喧囂的都市,需要保存這么一方靜謐之地。
天一閣(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天一閣的核心建筑,其實是院中的寶書樓,即天一閣藏書樓。這是一棟磚木結構的重樓式建筑,據資料介紹,面積約2.6萬平方米。
因為是私家藏書樓,以前,外人是不能進入天一閣的。由此也可見,范老爺子對這些書太寶貝了,生怕有遺失或損壞,不讓外人看。這種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我也不喜歡把書借給外人閱讀,因為怕別人不愛護,把書給弄臟了甚至弄破了。當然,范家的規矩并非一成不變。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這個規矩便被打破了,第一個外人登上了天一閣。這位貴客叫黃宗羲,大名鼎鼎的學者,老家在鄰近的余姚。此后,一些有影響的大學者陸續成為天一閣的訪客。
雖然是著名的藏書之地,但遺憾的是,作為普通游客,我一本書也沒看到。天一閣的藏書,已不像早先那樣擺放了。現在有了新的書庫,基本實現恒溫恒濕,為書籍的保存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藏書在范欽身后不斷有增加,當然遇到亂世也有減損。如果不是范欽,他的后輩不大可能把書當作最重要的家產來保護。如果他們不代代守護,天一閣的生命也就在某個時期中止了。這種堅守,殊為可貴。參觀天一閣,應當向范家致敬。如今,這里收藏的各類書籍達幾十萬卷。它們是天一閣永久的靈魂。因為藏書而成為一個著名景點,對范欽來說,定然是始料未及的。他的所作所為雖然不可復制,但他的精神可以廣泛傳播。即使技術革新使閱讀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傳統藏書也不應就此終結。來到這個大庭院,眼中可以無書,心中必須有書。因為書,天一閣在眾多景點當中,才永遠有它的一席之地。
天一閣正門(江澤涵攝,圖源:新華社)
來源:《四川日報》2025年4月11日第12版
作者:李偉明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