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的一次采訪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一句“俄羅斯可能背棄中國”的表態,讓許多人驚掉下巴。
他一向以“蘇聯守墓人”的歷史身份著稱,總是對大國關系尤其敏感。
而當時正值特朗普政府再度開啟“聯俄制華”的企圖,試圖用修復美俄關系的方式來牽制中國。
盧卡申科話音一落,國際輿論場便涌起刺眼的火花:有人感慨國際政治果然沒有永恒友誼,也有人篤信當下的中俄合作早已結成“危機驅動型共生體”。
這其中真相幾何?一番深挖或許能看得更通透。
一、當盧卡申科“敲警鐘”
2025年3月,盧卡申科面對美國博主馬里奧·納夫爾法的鏡頭,說出了對俄烏談判和中俄關系的最新判斷。
他表明俄方實際上已準備在伊斯坦布爾協議框架內展開談判,只要烏克蘭愿意重返對話桌。
同時還暗示,俄羅斯與中國的緊密結合雖有當下的牢不可破,可若放眼更遠的未來,轉向也未必沒有可能。
這番預言迅速引發國際關注,部分原因在于他身處俄羅斯的“聯盟國”體系之內,卻又時常展現出某種精明的外交活躍度。
白俄羅斯幾乎90%的能源依賴俄方,但也在2024年對華貿易額里取得了23%的增長,這份兩頭下注的派頭,讓盧卡申科的每次表態都頗具試探意味。
在2020年的白俄大選風波中,他嚴重依賴普京的撐腰,但近年來又加大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力度,希望在歐亞經濟聯盟和“一帶一路”互動中尋找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盧卡申科曾是1991年蘇聯解體時唯一投反對票的人,他對聯盟瓦解、利益分割和大國地緣博弈都有相當深刻的認識。
他一直維系著對俄的友好姿態,卻也在國際舞臺上保留一定的操作空間。
有人將其稱為“蘇聯守墓人”,也有人懷疑他是不是在不斷測試普京的外交耐心。
可對盧卡申科本身而言,他需要在北京和莫斯科這兩大支點之間尋求一種更靈活的平衡,從而確保白俄羅斯不被西方向大火之中再度推去。
二、中俄“壓艙石”何處最牢?
任何說“大國同盟可能生變”的言論,都沒法跳過經濟和軍事這兩塊關鍵基石。
2024年俄對華能源出口占其總出口的72.8%,與中國簽訂的天然氣、石油長期供應協議動輒覆蓋到2050年,合同合同總額逾4000億美元。
中俄管道鋪設的速度也在加快:遠東天然氣管道提前完成輸氣目標,北極航線合作增強了俄羅斯資源開發的信心,雙方對美元化體系的依賴程度正被本幣結算逐步擠壓。
這些都意味著,如果美國試圖在能源上打破中俄的結合點,難度會很大,因為雙方早已在此領域凝成一個緊密整體。
2024年中俄貿易額攀升至2448億美元,中國對俄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59.2%,更在華為與小米智能手機銷量上占據俄市場的大半江山。
而俄方也通過對華原材料、大宗商品輸出提升了財政收入。
過去幾年,西方制裁導致俄羅斯損失了大筆外匯和歐盟市場機會,但與中國的貿易卻擴容明顯。
本幣結算比例在2024年沖到65%,人民幣在俄儲備里躍居首位,這一去美元化進程顯示兩國并不是只談理想,而是在細水長流地建立更牢固的共同利益。
軍事上,2024年的“北部·聯合”演習讓人見識到雙方協同作戰能力的進一步突破。
中俄首次實現空警-500與俄制蘇-30SM的數據鏈互通,這聽上去或許有點技術流,但對協同指揮、信息共享來說是極大的質變。
俄方甚至將RD-180火箭發動機技術與北斗應用進行交換,進一步擴大北極航道巡邏的頻率。
所有這些細節,都拼成中俄在安全領域彼此支持的一道防火墻。
三、美國重啟“聯俄制華”劇本
美國的離間術,本質是“各個擊破”的冷戰式套路。
1972年尼克松以“聯中抗蘇”一舉改變大國政治版圖,如今特朗普在就職后,也想復制這一模式,只不過對象反了過來——試圖“聯俄制華”。
他大張旗鼓任命鷹派的沃爾夫茲為國家安全顧問,一面醞釀俄烏對話,一面不忘在背后向莫斯科示好,想讓俄方在地緣競爭中遠離中國。
但歷史往往不會簡單重復。
首先美俄間固有的結構矛盾難以輕易化解。
北約的東擴仍在繼續,芬蘭與瑞典接連加入讓俄西北邊界逐漸繃緊;美國對歐盟出售液化天然氣打碎了俄羅斯在歐洲市場的傳統優勢;烏克蘭問題也陷入僵局,俄方堅持基于伊斯坦布爾協議來談,但美方卻強調俄羅斯必須先行撤軍。
這意味著,普京無論如何也不會在美國的“橄欖枝”里找到真正的戰略舒適空間。
其次中俄在國際場合常常出現“雙常任理事國否決權同盟”,也難讓美方拿到離間的關鍵音符。
上合組織擴容、金磚開發銀行發放基建貸款,皆是中俄聯手應對制裁的舉措。
兩國領導人在一份聲明中再度強調“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借此表明他們并沒興趣被美國分而化之。
換言之,特朗普或許有心重復尼克松當年的輝煌,但世界局勢已經不同,俄羅斯眼下更需依賴東方資金和市場來破局。
四、普京的底線、白俄羅斯的算計與未來的懸念
普京對東方的倚重并非暫時心血來潮,一方面俄遠東開發迫切需要中國投資。
2024年該地區GDP的32%都來自對華貿易,黑河跨境索道以及公路大橋陸續通車后,俄方運輸能力更加暢通。
在西方多輪制裁下,中國市場成為俄羅斯經濟復蘇的重要支點,他甚至把“俄中深入合作”上升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戰略。
另一方面,俄羅斯對西方已有了永久性不信任感。
上一次俄方“親西方”嘗試大概還是在葉利欽時代,未來很難再回頭。
烏克蘭危機讓俄羅斯國內形成普遍的對美對歐心寒情緒。
俄智庫的民調顯示,76%俄羅斯民眾視中國為最可靠伙伴;對美國和歐洲抱有幻想的人,比例僅剩個位數。
但盧卡申科的那句“俄羅斯可能會背棄中國,卻絕不會是現在”也不是憑空而來。
他想暗示的是:大國關系從來都有階段性利益。
倘若美國在對俄制裁上徹底松手,還能保證俄方在更多領域得到實際好處,確有理論上的“轉身”可能。
但橫在那兒的烏克蘭危機、北約擴張、大量制裁,以及對中俄現有經濟紐帶的難以拆解,都讓這份假設難以落地。
最要命的是,美俄曾經的互信基礎已幾乎耗光,普京和特朗普之間也不大可能培養出當年尼克松-布熱津斯基那般靈活的冷戰手腕。
因此當盧卡申科放出這樣的話,其實既是想提醒北京別把俄羅斯看作“無限忠誠”的伙伴,也是在對莫斯科釋放某種信號:如果俄最終有朝一日轉向,他也希望白俄羅斯能提前做好斡旋或騰挪空間。
白俄本身在歐亞經濟聯盟內角色獨特,既離不開俄的安全護盾,也需要中國來拓展新能源、機械制造等經濟新路。
盧卡申科此刻發聲,一來彰顯他的外交活躍度;二來想測測普京、北京和華盛頓的溫度。
不過種種跡象表明,中俄關系擁有扎實的利益紐帶,并非一紙口號所能瓦解。
無論是2024年貿易額突破2448億美元,還是北極航道的聯合巡邏,都在說明兩國往往是在最緊要的時刻形成合作默契。
單靠外部的勸誘或打壓,很難即刻爆破這塊“壓艙石”。
結語
當我們看到盧卡申科那句“俄羅斯最終或許背棄中國,絕不會是現在”,不必被它的危言聳聽嚇到,也不該盲目否定它背后的警示意義。
國際關系歷來看重利益,也遵循著歷史的慣性割裂難。
美國想復刻當年的“聯俄制華”,在現有條件下恐怕難見成效;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地緣政治的復雜多變,更不能忘了大國合作背后的脆弱面。
這場局勢仍在演進,暗流尚未平息。
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在保持警醒的同時,也要看到——利益紐帶、文化互信、國際環境,正共同編織出一張龐大的合作網絡。
當危機來襲,這張網能否撐住,還需時間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