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從“中國沖擊”的例子分析,為什么沒有美國人會支持特朗普對華加征關稅,包括那些支持特朗普加關稅的專家,也認為特朗普現在這么做是不對的。
所謂的中國沖擊,是指中國加入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美建立互惠貿易關系之后,大量中國制造廉價商品涌入美國,讓美國的低端制造業遭受沖擊,很多產業工人失業下崗。
那些支持特朗普上臺的鐵銹地帶工人,很多就是受到了這一波沖擊,從此再也沒有緩過來。
但是這個中國沖擊是怎么發生的?它并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不是說美國的這些就業崗位被中國替代了。
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美國這些遭受沖擊的就業崗位,真正被中國替代的其實只占很小一部分。
例如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遭受沖擊比較嚴重的是服裝制造業和家具制造行業。
在2000年左右,這里的服裝制造業雇傭了大約50萬從業人員。
但研究發現,即使中國被排除在世貿組織之外,中美不進行貿易,也很難想象美國在當前仍然能維持這么龐大的一支服裝制造業工人隊伍。這是因為美國的低端制造業,本身就在向外流失,同時,技術的進步,也在不斷減少相關從業人員規模。
也就是說,對當地500萬勞動密集型從業者來說,真正被中國替代的只占一小部分。
這不是說中國沖擊對這些行業沒有產生沖擊。
而是說,沖擊是以另一種方式發生的。
研究表明,真正摧毀這些行業的,是短時間內大量中國商品涌入當地市場。這讓這些產業來不及調整,從而整個行業被摧毀。
而那些流出來的勞動力,很難再實現就業。這期間美國確實產生了很多新的崗位,但這些崗位需要更高的學歷,更專業的技術。
那些下崗的工人很難通過培訓找到新的工作,而是從此步入中年困境。少數人進入了服務行業,或者直接離開了勞動力隊伍。
快速的變化讓工人難以適應。
勞動力市場只能通過幾代人的時間來挑戰適應。
這就是中國沖擊對美國勞動密集型行業造成的真正打擊。
這種情況與現在特朗普對中國乃至全球突然加征關稅造成的沖擊非常相似。
這種快速的變化,會讓受影響行業和產業來不及調整,從而給經濟造成破壞。
這次特朗普加征關稅,只能讓鋼鐵等非常少數的幾個行業受益,而大多數其他行業和消費者都遭受損失。
那些支持特朗普加征關稅的專家都認為,特朗普如果真的想要保護美國制造業,讓制造業回流美國,那他也應該分階段、分步驟,一點點提高關稅,這樣各行業才能跟上關稅的節奏。
否則,任何產業和行業,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去培養人才,建立供應鏈,這些都需要幾年的時間。
瞬間提高關稅,只會給相關行業帶來難以適應的沖擊,與當時大量涌入的中國商品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