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費者向媒體控訴可復美在一款產品中添加了表皮生長因子(EGF)。
4月12日凌晨,可復美在官方微博發布《致廣大可復美消費者的一封信》,明確表示其旗下所有產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長因子。經獨立的雙重檢測,也未檢出人表皮生長因子成分。
目前,雙方的爭執點在于:可復美產品中是否有表皮生長因子,且雙方均有相關檢測結果支持各自的觀點。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可復美是上市公司巨子生物(02367.HK)旗下的品牌。財報顯示,2024年,可復美單一品牌為巨子生物貢獻了八成左右的營收,約為45億元。
國家藥監局:EGF不得作為化妝品原料使用
可復美凌晨回應旗下所有產品未添加
公開資料顯示,表皮生長因子又名“人寡肽-1”,是由53個氨基酸組成的 “53肽”,在醫學領域使用較多,臨床適應癥為外用治療燒傷、創傷及外科傷口愈合,加速移植的表皮生長。
(注:寡肽-1和人寡肽1不是同一種物質。寡肽-1收錄于我國《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一般作為皮膚調理劑使用;而人寡肽1未被收錄于該目錄,一般在醫學領域使用較多。)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曾在公眾號“中國藥聞”發文稱,由于分子量較大,表皮生長因子(EGF)在正常皮膚屏障條件下較難被吸收,一旦皮膚屏障功能不全,可能會引發其它潛在安全性問題。基于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的考慮,其不得作為化妝品原料使用。
據大象新聞報道,消費者秦女士在使用“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修復敷料(G型)”后出現“饅化臉”。在把該產品送檢后,檢測出了未備案的成分:表皮生長因子及吐溫-80。
不過,陜西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向秦女士出具了不予立案告知書稱,經核查,未發現消費者所反映的問題(指產品中含有表皮生長因子及吐溫-80),決定不予立案。
上述報道還稱,大象新聞委托一家第三方檢測公司對同款產品進行檢測,檢出表皮生長因子。
圖據大象新聞
該事件經過發酵后,#可復美面膜檢出表皮生長因子成分#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
4月12日凌晨,可復美在官方微博發布《致廣大可復美消費者的一封信》,明確表示其旗下所有產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長因子。
可復美還稱,在獲悉相關反饋后,其已立即啟動全面自查程序,委托了兩家專業檢測機構分別采用兩種檢測方法對同批次產品進行獨立檢測,結果一致,均未檢出人表皮生長因子成分。
圖據可復美官方微博
目前,雙方的爭執點在于:可復美產品中是否有表皮生長因子,且雙方均有相關檢測結果支持各自的觀點。
4月12日,紅星資本局致電巨子生物的熱線電話,其客服稱可復美的產品不含激素、也不含表皮生長因子;另外,紅星資本局向巨子生物發送了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可復美品牌貢獻了超八成營收
巨子生物去年銷售及經銷開支成本約20億
可復美是上市公司巨子生物旗下的品牌。
巨子生物財報顯示,2024年,其營收約為55.39億元,同比增長約57%;凈利潤約為20.62億元,同比增長約42%。
對于營收的增長,巨子生物歸功于產品品類擴充、渠道深耕、鞏固明星單品的增長以及推出的新品,“使得產品和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銷售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其中,可復美品牌在2024年的銷售收入達到45.42億元,同比增長約62.9%,占巨子生物總營收的82%。除此以外,巨子生物旗下還有可麗金、欣苷等品牌,但業績均不如可復美。
圖據巨子生物官網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巨子生物的銷售及經銷開支成本在增長,研發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在下降。
2024年,巨子生物的銷售及經銷開支成本約為20.08億元,同比增長了72.5%。巨子生物稱,這是由于隨著線上直銷渠道的快速發展,其在線上營銷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投入。
從銷售渠道來看,巨子生物有直銷渠道和經銷商渠道。其中,直銷渠道又分為DTC店鋪、電商平臺自營店以及醫院、連鎖藥房、連鎖超市等線下直銷渠道。
2024年,巨子生物的DTC店鋪的線上直銷收入約為35.87億元,電商平臺的直銷收入約為3.77億元,線下直銷收入約為1.70億元,經銷商渠道的銷售收入約為14.05億元。
另外,巨子生物在2024年的研發成本約為1.06億元,同比增長約42.1%,但從研發成本占收入的比例來看,其比例從2023年的2.1%下降至1.9%。
4月11日,巨子生物的收盤價約為69.2港元/股,總市值約為716.8億港元。
紅星新聞記者 楊佩雯
編輯 肖世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