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態環境部發文點贊演員李現的“打鳥”舉動,全國多地文旅順勢在社交平臺上端出了自家的“觀鳥天堂”,并集體“喊話”邀請李現。沒想到,明星的一次興趣分享,竟升格為一場城市生態競爭力大摸底。公眾呼吁和期待更多的明星效應與生態保護實現“破圈”融合。
演員李現在北京玉淵潭公園拍攝鳥類照片的日常分享,意外引發了一場全民生態行動。3月28日,李現在微博發布九宮格“打鳥”作品,配文“攝影應與天地萬物融合”,展現蒼鷺求偶、普通鸕鶿捕魚等自然場景,迅速引發熱議。4月4日,生態環境部官方發文點贊,稱李現以“花鳥使”之名帶火#玉淵潭打鳥#等話題,并借勢科普文明觀鳥規范,呼吁抵制誘拍、棚拍等干擾行為。
這一連鎖舉動讓很多網友大呼“漲知識”。數據顯示,相關話題閱讀量破億,鳥類科普搜索量激增300%。“打鳥”這一攝影術語進入大眾視野,指的是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鳥類,“打鳥”強調的是對自然的尊重和觀察,更是讓“文明觀鳥”“無痕山林”等理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公眾。
更有意思的是,這波影響力還在持續擴散,已演變為全國文化和旅游部門的聯動,海南、四川、山西、廣西、黑龍江等地都在“喊話”李現,爭相安利自家的特色鳥類,甚至發布“觀鳥地圖”吸引游客。
生態環境好不好,自然是由野生動物來投票,全國文旅曬家底,無異于一次全國生態環境大檢閱。@海南 文旅稱,海南島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據最新統計,海南島現有記錄的鳥類已達453種;@上饒文旅配上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照片并發文稱“這里是觀鳥人的天堂”;@泉州文旅發文,2025候鳥遷徙,中華鳳頭燕鷗現身福建泉州晉江圍頭灣,“這么珍稀的鳥,李現你怎么還沒來”;@暢賞黑龍江發文,春風拂過黑龍江,正是候鳥回歸的好時節,“李現,歡迎你來拍”;@阿里文旅發文,棕頭鷗、斑頭雁、戴勝,這里是絕佳的觀鳥勝地,班公湖、穹隆鳥島、扎日南木錯都可以觀鳥;廣西文旅在線喊話,弄崗自然保護區有240多種鳥類,包括弄崗穗鹛、印支綠鵲等十多種珍稀鳥類。此外,江蘇的宿遷、鹽城、無錫等城市也集結喊話李現,鹽城的是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無錫則搬出觀鳥勝地黿頭渚和渤公島的紅嘴鷗和野生鴛鴦等,徐州亮出了“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和一級保護鳥類青頭潛鴨。還有地方文旅推出了特色線路,大理打起了“感情牌”,邀請曾在《去有風的地方》中飾演謝之遙的李現“回家鄉‘打鳥’”,并推出洱海、蒼山等“打鳥”線路,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李現的“打鳥”熱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明星生態公益浪潮的延續,胡歌、陳坤等演員早就在探索生態保護公益行動的可持續性。
比如,胡歌可以說是從志愿者到生態議題的“破壁者”。據悉,自2013年起,胡歌持續十余年深入青海三江源地區,參與垃圾清理、野生動物監測等一線工作。他還發起環保紀實節目《一路前行》,通過鏡頭記錄藏狐、雪豹等高原物種的保護實踐,將專業科考轉化為大眾可感知的敘事。2024年,胡歌還被生態環境部聘為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比如,陳坤發起了“行走的力量”項目,在西藏、沙漠等地的“止語行走”中,參與者被要求斷網、踐行“無痕山林”,通過身體力行的自然體驗反思現代生活對生態的消耗。再比如,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攜手王一博,前往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仁龍巴冰川,完成冰芯鉆取、冰雪樣本采集等科考任務,以實際行動呼吁中國青年關注氣候變化,保護冰川。
從李現的“打鳥”到胡歌的三江源堅守等,明星們以實際行動參與生態保護,既是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公眾影響力轉化為公益價值的路徑,有助于形成“明星倡導—粉絲響應—社會聯動”的傳播鏈條,塑造“人與自然共生”的集體意識。當鏡頭下的飛鳥、行走中的雪山、節目里的雪豹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生態保護便不再是遙遠的理想,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選擇。
來源:紫牛新聞
圖片:豆瓣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