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蛋子也敢打頭陣?”1979年2月17日凌晨的八姑嶺陣地上,滿臉硝煙的老班長盯著唐立忠。這個參軍僅52天的18歲青年正往腰間別手榴彈,聞言咧嘴笑道:”爆破筒總不分新兵老兵。”話音未落,遠處越軍暗堡突然噴出火舌,機槍子彈在兩人腳邊掀起陣陣塵土。
彼時的中越邊境早已劍拔弩張。自1978年秋開始,越南當局在邊境線頻繁制造流血事件,僅廣西靖西縣就遭受了37次炮擊。中央軍委向全國下達緊急征兵令時,正在湖南永州務農的唐立忠扔下鋤頭就報了名。新兵營里流傳著前線的慘烈故事:越南特工用竹簽陷阱刺穿戰士腳掌,用毒箭射殺邊防哨兵。但真正讓唐立忠感到壓力的,是操場上那根高聳的爆破訓練架——新兵必須徒手攀上六米高的光滑鐵桿,將炸藥包準確投入頂端鐵環。
1979年元旦剛過,41軍新兵連的訓練強度驟然升級。實彈射擊從每天30發子彈增加到80發,夜間急行軍要背著40公斤裝備穿越雷區。唐立忠的作訓服永遠比別人多兩道汗漬,褲腿總沾著爆破訓練場的紅泥。有次戰術演練,他抱著炸藥包匍匐前進時被鐵絲網劃破大腿,硬是拖著二十米長的血跡完成了預定動作。軍醫縫針時感嘆:”你小子不要命了?”他咬著紗布回答:”真打仗時哪有停下來的道理?!?/p>
戰爭在立春后的寒雨中打響。2月17日拂曉,唐立忠所在的368團突擊隊摸到八姑嶺西側。越軍三個互為犄角的暗堡突然開火,沖在最前面的尖刀班瞬間倒下五人。營長抄起步話機正要呼叫炮火支援,卻見唐立忠貓著腰竄出戰壕。這個新兵像獵豹般在彈坑間跳躍,懷里緊摟的炸藥包被雨水打濕了大半。
第一個暗堡建在天然巖洞中,機槍射界覆蓋了整片開闊地。唐立忠利用敵人換彈匣的間隙,從右側陡坡滾進射擊死角。他后來說當時能清楚聽見越軍喊話聲,甚至聞到暗堡里飄出的煤油爐味道。當3公斤TNT炸藥在碉堡內部炸響時,飛濺的水泥塊直接削斷了三十米外的芭蕉樹。
第二個暗堡的攻堅戰遠比預想慘烈。經驗豐富的老兵陳國華帶著爆破組三次沖鋒未果,左臂被子彈打穿仍堅持投擲手雷。唐立忠記得陳班長被擔架抬下去時,滿是血污的手還攥著半截導火索。趁著越軍注意力被正面佯攻吸引,他帶著新兵王德勝繞到山體背面。兩人用刺刀在石縫間鑿出踏腳點,攀上十米高的絕壁時,王德勝的指甲蓋都掀翻了兩個。
真正考驗出現在第三個暗堡。這個鋼筋混凝土工事藏在地表以下,射擊孔僅碗口大小。兩次爆破失敗后,唐立忠發現雨水浸泡導致導火索受潮。他撕開雨衣裹住炸藥包,嘴里叼著手電筒爬向暗堡通風口。當最終引爆炸藥時,距離規定撤離時間只剩七秒。
戰后統計顯示,唐立忠所在班殲敵23人,其中他個人炸毀兩個暗堡、擊斃9名越軍。更令人稱道的是,這個新兵在作戰間隙還救回兩名重傷戰友。某次護送傷員后撤時,他背著體重160斤的機槍手在雷區走了兩公里,途中用刺刀排除了三枚跳雷。
1980年春節,廣州軍區禮堂的授勛儀式上,司令員許世友親自為唐立忠佩戴一等功獎章。這個曾經的農村青年此時已是代理排長,軍裝口袋里還裝著《步兵戰術手冊》。三年后,他以全優成績從石家莊陸軍學院畢業,帶出的偵察連在邊境輪戰中屢建奇功。
1992年南巡講話后的部隊改革中,已是團參謀長的唐立忠力主將計算機引入戰術推演。他主持開發的”山地作戰模擬系統”,后來成為南京軍區信息化建設的樣板工程。2007年調任惠州軍分區時,這個當年的爆破能手已能熟練操作衛星定位系統,還發明了”電子沙盤+實兵對抗”的訓練模式。
2015年退休儀式上,唐立忠把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軍用水壺贈給了新兵連。壺身上密密麻麻的劃痕里,還嵌著八姑嶺戰場的碎石子。如今在惠州軍事主題公園,游客仍能看到當年暗堡爆破的等比模型,展柜里泛黃的作戰日記上,那句”爆破筒不分新兵老兵”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