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志書出發
赴一場與都江堰的春天之約
山花爛漫,陽光正好,你是否也為春風陶醉,正策劃一場與春日美景的邂逅?
打開社交軟件,春游踏青的攻略琳瑯滿目,合腳的鞋子總是不可或缺,若要選擇爬山,合適的登山杖也是必備物品……這些在古時同樣是出游的“標配”。100多年前,江錫齡,這位祖籍廣州的旅客,正是做好了充足準備,來到灌縣(今都江堰市)游覽。他的行李中還有一樣特殊的物品:地方史志。圖片
春日里的都江堰
1873年春,江錫齡來到灌縣赴任,送行的友人建議他借機一覽都江堰、青城山兩處勝景。農歷三月初七,在目睹寶瓶口下的水勢之盛、二郎祠西的繩橋之險后,江錫齡又向他的第二個目的地——青城山前行。途中,荒煙廢隴、滿目荊榛的花蕊夫人舊宅吸引了他的目光,在悵然的同時,他也以志書為憑,對花蕊夫人故事作了一番考據。
此時距后蜀覆亡已900余年,志書關于花蕊夫人的記錄大都轉引自宋人筆記,其中又有諸多抵牾。以嘉慶《四川通志》為例,花蕊夫人事跡散見于“輿地志”之陵墓、古跡,以及“人物志”之列女(才藝),“輿地志”之古跡“花蕊夫人宅”部分援引《后山詩話》花蕊夫人為青城人費氏女,國亡后沒于宋之說,以及花蕊夫人為資州汪家壩人,國亡后自縊而死之說;“人物志”之列女“后蜀徐夫人”部分轉引《十國春秋》中花蕊夫人為青城人、徐國璋女之說,隨蜀后主孟昶降宋后曾賦詩“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以及假借祀“張仙”祭奠孟昶的故事,還引用《能改齋漫錄》對花蕊夫人姓氏之辨。僅此一書對花蕊夫人的記載,姓氏不同、籍貫相異,境遇有別,年代與之相近的學者尚有爭論,后來者對此感到困惑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片嘉慶《四川通志·人物志》“后蜀徐夫人”部分
江錫齡曾讀到花蕊夫人墓在資陽縣北的記載,對花蕊夫人為青城人士、為何遠葬資中產生了懷疑。此次親臨故居,他又翻開志書,將其中所載之費妃、徐妃事跡一并述于文中,得出花蕊夫人“香墳故宅自當有來因,未可執此一端,遂疑為贗讬也”的結論。這種闕疑存異的精神,頗具乾嘉考據之遺風。
由中興場入青城,江錫齡對沿路景色的興致不減,山麓的長生宮門外,“柳花糝徑,豆蔓緣籬,杉柏四圍,竹扉雙掩”,生機勃勃又不掩清幽的景致躍然紙上,這段描寫也被清末最后一科舉人鐘毓龍在其《上古神話》中引用。此時長生宮正在整修,臺階下有挖出的古磚數百枚,可惜沒有款識,無法辨認時代。江錫齡翻閱《灌縣志》,查到修造香積寺時曾發掘出西晉永康二年(301)古磚,推測此處的古磚可能也為晉時舊物。他還從方志中摘錄了范長生生平與長生宮故事,帶著對昔日畫像、題詩已不可考的遺憾向山中前行。
沿著潺潺的溪水上行數里,江錫齡來到建福宮。然而此時的建福宮僅能遮蔽風雨,頗為蕭索。他將《灌縣志》中所載建福宮之名的來源和沿革一一闡明,誦讀著陸游“黃金篆書榜朱門,夾道巨竹屯蒼云”的詩句,眼前依稀可見當年丹楹畫棟、殿宇輝煌的盛景。
青城四月
越牌坊岡、石筍峰,過滴珠泉、遇仙巖,江錫齡再次翻開志書,是在聞名遐邇的天師洞。他循泠泠鐘磬聲而來,只見琳宮紫府,氣象宏闊。有高逾百尺的銀杏樹,也有淺水半泓的六時泉。江錫齡將眼前的石刻與《灌縣志》記載對照,知曉今日所見已非故物。
從天師洞到上清宮,途經古跡時,他仍將之與志書、筆記對照而觀。在五行巖,聽到山中道人描述上方軒皇臺可“憑高縱目,一覽千里”,他便聯想到志書所載張道陵立石臺于龍穴上,防止其淹害莊稼的故事;道人邀請他到試劍石一觀,他也查考了志書中張道陵揮劍斬魍魎的傳說。《方輿勝覽》載青城之長坪山先花后葉、狀若芙蓉的高樹,《吳船錄》中燈出四山、以千百數的夜景,也令他心馳神往,恨不能一睹為快。
圖片乾隆《灌縣志》卷首圖繪
江錫齡在上清宮與道人有一番長談,其中既有論道之說,又有物產之談,加深了他對青城山的了解。雖然已是季春時節,但山中多寒,豌豆剛剛開花,麥穗還未成熟,牡丹的蓓蕾正搖搖欲裂,山茶也還老老實實地待在樹上。山中花木極佳,牡丹坪、酴醾洞、芙蓉島、海棠溪都以花為名,為丘壑林泉增色;沿山修竹叢生,從食用來說斑筍宜臘,黃筍宜泡,肉筍宜烘,筆筍宜炙,各有所宜,還可作編制,作竹杖,趣味無窮。
江錫齡辭別道人下山時,正是暮色蒼茫,夜雨瀟瀟。回頭望去,層巒隱約,煙霧迷蒙,最高峰依稀是昨夜曾留宿的地方,而他已回到滾滾紅塵之中。
圖片江錫齡《青城山行紀》書影
游山有“三不易”!囊中羞澀,只能順路游覽;山中苦寒,非得春夏出行;徑路生疏,無法盡覽名勝。游歸的江錫齡對友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這次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青城之旅,被江錫齡本人蓋章為一場人生難得的“奇游”。他將自己所觀所感寫成《青城山行紀》一文,并以“異日者,輔臣太守重返蜀中,睹此一編,得無有策杖攜壺、與江子相期于三十六峰之上者乎?”作結,這不僅是對前人的遙遙致意,也是對后人的殷殷邀請。
今日的都江堰,散落千年的名人墨客,卷帙浩繁的史志游記,都寄宿于簇新的碑刻中,作為盡職盡責的向導,將古往今來的故事娓娓道來。借著假日閑暇,趁著春日正好,沿山踏青,漫步青城,便是赴了這場蒼翠欲滴的百年之約。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都江堰市檔案館(都江堰市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