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方堃
在中國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中,“千萬工程”如同一把金鑰匙,開啟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篇章。浙江省紹興市下轄的柯橋區,昔日以紡織業聞名,是典型的“經濟強區”。如今,這個“七山兩水一分田”的縣域,正以“村集體總收入20.6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萬元、城鄉收入倍差1.56”的亮眼數據,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優等生”。
如同許多地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縣域,土地資源緊缺、資產閑置低效,曾是柯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最大的“攔路虎”。如何破題?柯橋的打法是:以“強村富民”集成改革為牽引,包括閑置農房激活、宅基地改革、村企民利益聯結等在內的一整套“組合拳”,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讓改革的紅利“沉”下去,蹚出一條工業反哺鄉村、科技賦能農業、全域共建共富的新路徑。
在稽東鎮大橋村,老舊農房搖身變為土菜工坊、研學基地,村民當起“土菜廚師”“文化導游”。說起成績單,村黨總支書記黃鋼強滿臉自豪:“過去守著綠水青山沒飯吃,現在‘一桌土菜’帶火6個村,七成利潤分給村集體和老百姓,去年增收310萬元!”這背后,是柯橋探索的“市場主體運營+村集體搭臺+農戶參與”模式。去年,全區激活閑置農房308宗,實施項目234個,帶動村集體增收4087萬元,812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改革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全域激活。”柯橋區委書記袁建介紹,以黨建聯建串起產業鏈、共富鏈,全區引導企業、村民以資金、資源入股,構建“三方共贏”機制。在他看來,以柯橋為樣本,人均耕地不足0.3畝,如何發展現代農業,怎樣在螺螄殼里做出大道場?秘訣就在于改革破題,向科技要效益,向數字要未來。
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柯橋的農業發生著革命性變化:數字茶園里,各色傳感器取代“經驗主義”,可實時監測溫濕度等指標;古香榧樹“住進”全省首個保護系統,數據直通“鄉村大腦”;小小蘭花演化成30余個新品,一舉打破傳統分株繁殖效率低、品種單一等技術瓶頸。
下一步,柯橋將加快形成“中心城區—中心鎮—中心村”發展軸,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完善農業、生態、城鎮功能空間布局,圍繞中心村、重點村“組團式”發展,引領鄉村產業重構、空間重組、風貌重塑。與此同時,柯橋還將持續深化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實施“強村富民”集成改革,打造更多共富聯合體、共富工坊,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收入差距。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