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年40歲,山東人,有個女兒剛上初中,工作是社區圖書管理員,生活沒什么大風大浪,也沒什么特別的壓力。
去年冬天,她開始覺得外陰有點癢,起初沒在意,以為是天氣干燥或內褲不透氣,就去藥店買了點洗液,按商家說的每天洗兩次,幾天后好像緩解了一些。
可過不了多久,癥狀又回來了,還多了一點灼熱感。有時候走路多了,還會覺得外陰那塊皮膚有點刺疼。她依舊沒當回事兒,一拖就是三個月。
后來她發現外陰部位有一點點破潰,小米粒那么大,顏色也有點變了,摸上去有點硬,不像是普通的皮膚破損。
她這才開始緊張,但還是沒直接去醫院,而是先在網上查了各種信息,什么外陰濕疹、外陰白斑、真菌感染,看來看去都覺得跟自己差不多。
直到那個硬塊開始滲液,有輕微出血,她才被家人勸著去了當地市醫院婦科。檢查完醫生說要做活檢,她當時就有點懵,醫生沒多說,只讓她等結果。
兩周后結果出來,是外陰鱗狀細胞癌。她當時完全懵了,怎么也想不通,這種病怎么會找上自己。
醫生說這種癌在所有婦科腫瘤里算發病率比較低的一種,但她這個已經屬于中期,可能需要手術配合放療。
她一個人坐在診室外面很久,腦子里一片亂,不知道該怎么告訴家人,更不知道手術會不會影響生活。她只記得醫生說了一句話,“這種病不是絕癥,但你來的晚了。”
大多數人不知道外陰癌是什么,聽到“癌”這個字就本能地往絕望方向去想。但實際上,外陰癌的早期治愈率并不低,關鍵在于發現的早不早。
這類癌癥多見于更年期女性,發病年齡以50歲以上為主,但這幾年40歲以下的病例開始多起來。
這個趨勢和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HPV感染率在年輕人群中上升,另一個是女性自檢意識的薄弱。
她的經歷不是個例,而是現在城市女性對婦科健康的普遍忽視。
醫生回訪時提到,她的HPV高危型陽性已經超過五年,只是她從來沒有做過宮頸和外陰聯合篩查。這就是問題所在。
很多人做體檢,最多做個B超、驗血,很少人注意到自己是否被HPV感染過,或者感染后是否清除干凈。
HPV不只是宮頸癌的風險因素,也和外陰癌、肛門癌有密切關系。這些知識并不新,但從來沒有系統地進入大眾視野。
即使有宣傳,也被放在一個模糊的“婦科疾病”大類下面,變成了一種不痛不癢的建議。
她在接受手術前,轉去濟南的一家三甲醫院,做了全面評估。主治醫生說,她這個病例不能只看局部病灶,還得評估免疫系統狀態。
查出來她有長期睡眠不足、慢性疲勞、內分泌紊亂的記錄。
醫生說這些雖然不能直接導致癌癥,但會降低身體對病毒的清除能力,從而加速癌變過程。
這個觀點和傳統印象不一樣——癌癥不只是基因突變的問題,還是一個身體長期被壓榨、免疫系統逐漸松垮的結果。身體不是一天變壞的,是一點一點累出來的。
手術做得不算輕松,切除了部分外陰組織,還做了淋巴清掃。術后她的恢復過程并不順利,有感染,有局部滲液,也出現過抑郁情緒。
她一度把自己關在家里,不愿和任何人說話。術后一個月去復查時,她對醫生說了一句,“我不是怕疼,我是覺得自己不完整了。”
這不是情緒化的說法,而是病人真實的心理反應。對于女性來說,外陰不僅是生理結構,也是身體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失去這一部分,不只是手術帶來的創傷,還有對完整感的失落。
醫生為她安排了心理咨詢,又介紹她加入一個外陰癌康復群,里面大多是五六十歲的病人,但她卻成了群里最年輕的一個。
那天她哭了很久,從那之后她慢慢開始接受這個事實。她開始用自己的病例寫日記,也開始嘗試在社區里講健康課。
她說,別人都不愿講的,她來講。不是為了出名,是覺得這個事不該藏著。
她的身體恢復得還不錯,半年后檢查沒有復發跡象,但她對生活的看法變了。
她開始按時體檢,定期復查HPV,關注飲食和情緒,還勸家人也要重視身體信號。
這種改變不是醫生的功勞,也不是家屬的督促,是病痛給她的一次重啟機會。
這件事讓人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家總把疾病分成“該說”和“不該說”的兩類?
外陰癌只是一個點,它代表的不是某種罕見疾病,而是一類被沉默壓著的身體問題。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多數人都能隨手搜索知識,但身體的不適一旦和“隱私”掛鉤,就變得尷尬、羞恥、不好意思開口。這種社會氛圍,比病本身還要危險。
有個數據值得放在這兒。2021年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外陰癌每年新增病例約4200例,雖然在所有癌癥中占比不大,但發病趨勢在年輕人群中逐漸上升。
而在這4200例中,有近35%的患者確診時已經進入中晚期。這背后的問題,不是技術落后,不是醫療資源缺乏,
而是初期癥狀太容易被忽視,或者說被“合理化”——癢了?洗洗就好;破了?換內褲;硬了?最近上火。這些反應不是無知,是一種被灌輸的逃避。
更深一層的問題是,現代人太依賴“智能判斷”。身體有點什么不舒服,就去問AI、查網頁,甚至用App自我診斷。
工具沒錯,但工具不能替代判斷,也不能替代觸診、化驗和醫生的經驗。
她當初如果在第一次癥狀出現時就去做一次陰道鏡檢查,就不會等到病灶硬結、皮膚破潰時才驚覺。
但她也不是不負責任的人,她只是太相信自我判斷、太不愿打破生活節奏了。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玫瑰][玫瑰]
參考資料
[1]范余娟,蒙亞晴.外陰癌病因學研究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1,3(04):72-7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