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介紹
劉德龍
博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南京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
作品入選第11屆、第12屆、第14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另有十余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美術作品展并獲獎,五次舉辦個人作品展。
學術研究及繪畫創作分別獲得國家社科藝術學項目和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在《美術》《中國書法》《民族藝術》《美術與設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觀察》等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風推水舞魚逐浪》182×96cm 紙本水墨
真水無香 雅靜怡人
——劉德龍的書畫作品
?陸慶龍
古人常用“書為心畫”來說明作品與作者情感、品性、思維和性格之間存在著較強的對應關系,人們也常說“什么人畫什么畫”。劉德龍給人的印象是比較文氣、儒雅、安靜,他的書畫作品也有類似感覺,不事張揚,筆墨里透著溫潤,我想除了性格因素之外,還可能與其長期理論研究與藝術創作兼修的經歷有關。對繪畫有著更多的冷靜,在創作題材選擇上也體現出了他的獨特思考:以水為中心的表達。
《水韻澄華》220×200cm 中國畫
“水”是劉德龍真正進入繪畫創作的起點,2008年他開始創作以“飲料瓶”為元素的系列水墨作品。這些各式各樣、各種形態的裝水容器——飲料瓶,分布在一個個方格當中,宛若都市繁華世界中的各色人等,高矮胖瘦,光鮮挺立,扭曲殘破……或線條勾勒,粗筆大寫,大筆潑灑,較好地將傳統寫意畫的技能技巧轉化為現代物品的表達。一次性的飲料瓶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有環保方面的隱憂,某種程度上說飲料瓶是當下快餐化消費的一個時代符號。將飲料瓶作為符號進行藝術表達,體現了劉德龍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思考,與安迪·沃霍爾如實描繪“金寶湯罐頭”不同,他沒有走向波普,而是以水墨寫意方式的呈現,令觀者有擬人化的聯想和共鳴,更具繪畫性和人文關懷。
《水韻墨幻系列之五》140×70cm 紙本水墨
之后劉德龍又將眼光轉移到對水影的表達。水是江南的魂魄,歷代畫家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多將水面上的物像作為描繪主體,即便有畫水中倒影的也是作為輔助處理,專畫倒影倒是極為罕見。德龍以倒影為主體的畫面表現,體現了他對形式意味的敏感,也是他這些年一直努力從傳統形態向現代轉化的重要轉折,我不知道他經歷了怎樣的心理掙扎和摸索。正如封塔納的刀痕繪畫,在那一刀劃下之前他做了很多嘗試,先是用錐子在畫面上扎孔,然后用色彩修飾、描摹,老是走不出傳統繪畫訓練帶來的固有觀念,最后果斷地在畫布上劃下石破天驚的一刀,已經過去了一段不短的時間,可見藝術探索是個演化、探索的過程。突破更多的是拆除思維固有疆界,需要際遇更需要勇氣,當然倒影表達對德龍自己有著更多的意義,一方面能夠延續之前的傳統筆墨,沒有太多技術上的糾結,能夠放開自我進行表達;另一方面又有新穎的視覺效果,與傳統山水形態拉開了較大差距,辨識度比較高,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面貌,給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審美感受。
《婆娑幽謐游魚動》140×70cm 紙本水墨
水也是一面鏡子,能夠反射出陸地上的諸多形貌,于是德龍的畫面中也自然出現了現代樓宇、古典亭臺樓閣、江南粉墻及樹木枝條等形象,這些現實中確定形態在水波的蕩漾里產生了形變、殘缺,再配以兩尾紅色的小魚穿插其間,現實的凌厲在幻影中被消解,轉化成了詩情畫意。當下的都市題材繪畫,大都給人感覺過于真實,德龍以另一種方式銜接了中國畫的詩畫傳統,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趣味。
《青山橫北郭》70×70cm 書法
《古詩一首》70×70cm 書法
在繪畫之外,德龍還喜愛書法。他的字一如其人,溫婉如水,靜雅怡人,以古隸為基,參以篆籀、簡帛,古意盎然,頗具個人面貌。頗為難得的是,在德龍的作品中體現了書畫審美的一致性,追求靜美,兼具古雅與簡潔,呈現空靈的詩性之美,這與其長期的修為不無關系。在內心平靜與自然和諧之中內修心靈,他在理論思考與藝術實踐中尋求著艱難的平衡,這是一條艱辛之路,但我相信德龍會越走越好,在藝術表達與理論研究的融通之中實現更大的自我突破。
(作者陸慶龍: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大學教授)
《南山四皓》70×45cm 書法
《西泠清韻》182×97cm 紙本水墨
真 水 無 形
?張 慨
陽光溫暖的午后,劉老師坐在我的對面,淡淡的,聊他的成長經歷,談他的繪畫感悟。間或有人進出、寒暄,都無法消解那種淡淡的漫談氛圍。
《水韻游心》70×140cm 中國畫
已經記不清第一次看到他的畫是在何處了,但是看到后的那份喜悅和揮之不去、念念不忘直到今天都記憶深刻:活潑潑的幾尾小紅魚在水中游弋,細巧的身形、柔和的線條,一抹紅暈,探頭、擺尾、自在、無拘,活脫脫小孩子的調皮和機靈躍然紙上。
《江月柔》44×65cm 中國畫
每每回想,都覺天真爛漫直觸心底,向往自在油然而生。魚兒穿梭于蓮荷之間,或在倒影之中,攪碎了一池剪影,纏繞著荷葉田田。魚兒有形,真水無形。魚兒自在,真水空靈。漫不經心中,勾勒了水的空蒙和靈性。
《清韻》44×65cm 中國畫
他說自己畫魚無心,倒是在物像之水影上頗為用力。倒影,是萬物的水中之夢,也是德龍最富有個性的藝術形象。物像的曲折,和魚兒,與蓮荷,于無聲處彰顯了水的無形與有形。這是德龍最突出的藝術語言,也是他致力于藝術個性追求的風格體現。對這種通過倒影表現水景觀的藝術語言,是德龍長期學術思考和藝術實踐的結果。他對華裔藝術史家巫鴻頗為敬仰,更對其藝術理論有著自己的理解,并將其轉化為對藝術語言的筆墨探索。
《蒲溪影》44×65cm 中國畫
倒置,是一種較少為人所表現的形式,然而在水的形象表現語言中,倒置讓物像在水中呈現出獨特的美感和韻味。在他的筆下,淺淡的墨色曲曲折折,展現了物像水中的韻律和節奏,更傳遞了水的微波蕩漾和心中的震顫。究其本質,是展示了無形之水的有形之美。
《墨韻》44×65cm 中國畫
山水繪畫自古有之,水為山之靈,山不在高,有水則靈。然,純粹畫水較為少見,自古畫水最難,卻也有佳作傳世,南宋馬遠畫洞庭風細、寒塘清淺、長江萬頃、黃河逆流、層波疊浪、云生滄海、云舒浪卷,可為畫水最佳卻多是描繪水之動態,或洶涌澎湃,或湖光滟蕩,或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以水中景觀表現水之種種亦有,卻多主題不在于水。在德龍筆下,一派真水氣象。
《水月游心》44×65cm 中國畫
生于江南,長于斯地。他對水鄉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水中江南,一切都是淡的,水是淡的、菜肴的口味是淡的,人際關系也是淡的,一切都在水一般的清淡中流動。江南的一切都如同水中的倒影,淺淡中帶著風乍起亦波瀾不驚的韻味。這既是對水的思考,也是對家山家水文化的思索與表達。因為,畫家總是在有意無意之中通過形象表現自身對環境的認識和理解。
《夕照澄波》44×65cm 中國畫
于此觀,德龍既是找到了個性獨特的語言表達,也體現了學院派畫家的理論思索與藝術實踐的互為。德龍對巫鴻關于美術史的“開”與“合”理論有著獨特的理解,筆墨之中,將傳統視為中國藝術之“合”,將現代劃入中國藝術之“開”。開合之間,寓傳統的技法、筆墨、情懷于現代性的語言探索和表現,成就了他的藝術個性。這種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無違和之感,也體現了他創作的開合有度。
《秋水橫波》44×65cm 中國畫
龔定庵說“西山有時渺然隔云漢外,有時蒼然墮幾席前,不關風雨晴晦也”,于德龍亦然,魚兒的忽遠忽近,倒影的波光粼粼,都是看水不是水,是他心中意境的倒影,謂之道表象于藝。品荷、賞魚、觀影,都是隔水靜觀,觀水中萬象,顯趣遠之心。而趣遠之心最為難形,于德龍卻在一片水中顯見。正所謂“事外有遠致”,水趣融其神。德龍于歷代藝家最喜弘一法師,其書法意趣與弘一心性頗似。他心中的佛是生動的、空靈的。自由瀟灑的筆墨、有韻律的色彩是他筆中的萬象,亦是他心中的妙佛。
《夜泊微影》44×65cm 中國畫
看德龍的畫,骨子里是傳統,傳統的技法、傳統的筆墨、傳統的情懷。然而語言表達的現代性和深度的思考,卻讓他的作品站得住、立得穩,還將會走得更遠。
《曦色涵煙》44×65cm 中國畫
“光景常新”是一切經典作品的烙印,這句話送給德龍。
(作者張慨: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淮渡》44×65cm 中國畫
《流波》44×65cm 中國畫
《墨煙波》44×65cm 中國畫 2024
《棲霞夢》44×65cm 中國畫
《微風》44×65cm 中國畫
《氤氳》44×65cm 中國畫
《影落》44×65cm 中國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