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航空技術長期領先于蘇聯,這是一個常識,但究竟領先多少年呢?其實在空優戰機領域,蘇聯基本只落后美國10年左右,但在多用途戰機方面,蘇聯以及后面的俄羅斯,最弱的時候足足落后美國50年!是不是很意外?
這款“領先蘇俄50年”的美國戰機,就是F-4“鬼怪”。
F-4戰斗機服役于1961年,這是當時全球第一款多用途戰斗機:用于對地攻擊時,F-4最大起飛重量高達28噸,能掛7噸多的武器,航程2600千米,全面超越了當時蘇聯的伊爾-28輕型轟炸機,更不用說蘇-7戰斗轟炸機了;對空截擊時,F-4最大速度2.23馬赫,最大升限18300米,爬升率高達210米/秒,除了最大升限低一些,全面碾壓蘇聯國土防空軍的蘇-9截擊機;空中格斗時,F-4與蘇聯空軍最先進的米格-21相比,除了大迎角性能差一些,推重比、爬升率、翼載荷、瞬盤穩盤全面碾壓,越戰時交換比高達三比一。
上面說的還是紙面數據,實戰中F-4的優勢更大。比如,米格-21雖然最大速度和升限和F-4差不多,但最大推力只有6.6噸,而F-4高達16噸,所以同樣掛兩枚空空導彈,F-4的最大速度和升限基本不受影響,但米格-21就飛不到2馬赫了,升限也要大大降低。由于F-4采有半埋式掛架,阻力極小,掛4枚麻雀導彈,航程也基本不會減少,而米格-21如果掛4枚導彈,基本只夠保衛機場圍墻了。
所以F-4的出現,讓蘇聯航空業陷入了絕望的境地:一款戰機比我的轟炸機還重,比我的截擊機還快,比我的戰斗機還靈活,雷達比我的偵察機看得還遠,這仗怎么打?
但是,造這樣一款全能戰機,大大超出了當時蘇聯航空工業的能力,所以蘇聯將“專機專用”的思路發揮到了極致:戰斗轟炸機一路升級,從蘇-7到蘇-17到米格-27再到蘇-24;截擊機從蘇-9到蘇-15到米格-25再到米格31;戰斗機從米格-21到米格-23到米格-29再到蘇-27……終于,到了80年代,蘇聯的戰斗轟炸機、截擊機、戰斗機在各自的單項性能方面,全面超越了F-4。
但這是有代價的,“專機專用”意味著更大的裝備規模,更多的人員編制,更高昂的維護成本,而蘇聯武器普遍的低壽命,更加劇了這些問題。如果是戰爭年代,武器壽命短還可以降低成本,但問題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有爆發,于是蘇聯活活被軍備競賽拖死了。
其實,蘇聯不是沒有努力研制多用途戰斗機,米格-23就是最初的嘗試。不過由于技術水平的差距,蘇聯沒有辦法用常規辦法解決多用途之間的矛盾,最終選擇了可變后掠翼方案。可變后掠翼雖然解決了短距起降和高速飛行的矛盾,但由于可變后掠翼飛機結構重量大,而且蘇聯沒有解決自動變后掠翼的難題,導致米格-23以及對地攻擊型號米格-27,雖然各方面性能都超越了蘇聯上一代的戰斗轟炸機、截擊機和戰斗機,但仍全面落后于早10多年服役的F-4。比如米格-27的載彈量是4噸,剛剛超過F-4的一半,米格-23的爬升率、加速能力、穩盤瞬盤和能量保持能力也都略遜于F-4,超視距空戰能力,也受蘇聯電子工業的拖累,剛剛解決了有無問題,和F-4只能說是半斤八兩。
直到80年代中期,蘇聯終于有了一個全面超越F-4的平臺——蘇-27。但此時,蘇聯仍然延續過去的“專機專用”思路,導致最初的蘇-27載彈量只有4噸。而蘇-27的戰斗轟炸改型蘇-34,雖然載彈量超過了F-4,但機動性又大幅度下降。蘇-27的截擊型蘇-30,則幾乎沒有對地攻擊能力。所以雖然此時蘇聯已經有能力造出一款超越F-4的多用途戰斗機,但軍事思想的落后,導致這種飛機直到蘇聯解體都沒有出現。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航空業受到海灣戰爭中F-15E多用途戰斗機的啟發,開始在蘇-27平臺的基礎上研制多用途戰斗機,并分別在21世紀初裝備了中印兩國。但俄羅斯空軍的自用型多用途戰斗機蘇-30SM,直到2010年之后才服役,也就是說,直到F-4服役50年之后,俄羅斯才擁有了一款全面超越它的機型。
其實以現代的空氣動力學水平來看,F-4并不是一架完美的飛機,但在20世紀60年代,它的設計是十分超前的,其飛行性能、機載設備和武器系統等均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飛豹的總師陳一堅就評價F-4是“最強二代機”。而這背后,是美國雄厚的科技實力,而美國的科技優勢,則來源于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美蘇爭霸的結果證明,只重視應用科學,忽視基礎科學,這樣的科研之路是走不長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