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英國軍事分析家亞歷山大·墨丘利斯在油管頻道的節目中表示:俄羅斯已在俄烏消耗戰中戰勝烏克蘭。有支持者視其為“遲來的真相”,反對者則斥為“投降主義論調”。這場圍繞“誰輸誰贏”的爭論背后,是俄烏戰爭從軍事對抗演變為工業耐力與地緣意志雙重博弈的縮影。
墨丘利斯的分析建立在一組懸殊數據上:俄軍日均發射2.8萬枚炮彈,年產量預估達1400萬枚,而烏軍日均消耗僅4000至1萬枚,且依賴西方援助。這種差距被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稱為“彈藥鴻溝”——2025年北約簽署的12億美元彈藥協議僅能采購22萬發炮彈,不及俄軍十天的消耗量。更嚴峻的是,美國政府批準的軍事援助即將耗盡,而美國對烏情報支持已轉為“冷處理”,歐洲內部對持續軍援的分歧日益公開化。
俄軍的火力優勢不僅體現在數量上。莫斯科通過重組軍工體系,將坦克產能提升至每月200輛,并啟用12家工廠全天候生產炮彈,其成本控制能力令西方咋舌——一枚152毫米炮彈的俄方成本僅為800美元,而北約同類產品高達4000美元。這種“炮彈經濟學”使得俄軍能在哈爾科夫至扎波羅熱的上千公里戰線上,以每天數萬發的密度實施“焦土戰術”,迫使烏軍陷入“以空間換時間”的被動防御。
墨丘利斯的結論在社交媒體掀起兩極反應。俄方支持者將其視為“科學驗證的勝利”,強調“現代戰爭拼的是工業肌肉,烏克蘭早該認清現實”。一名網友評論道:“當俄軍炮彈像免費一樣傾瀉時,任何‘西方神器’都只是心理安慰劑。”
有人指出,俄軍頻繁使用庫存的蘇聯老舊彈藥,啞彈率高達30%,實際殺傷效率被嚴重高估。更尖銳的批評指向西方:“如果北約真如自己宣稱般強大,為何連炮彈生產都追不上一個被制裁的俄羅斯?”
倫敦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研究員山姆·克蘭尼-埃文斯認為,單純對比彈藥數量可能陷入“機械決定論”誤區:“俄軍的炮彈優勢確實壓制了烏軍機動空間,但烏克蘭通過無人機襲擾、電子戰和局部反攻,仍在延緩俄軍推進速度。戰爭不是數學題,士氣、技術創新和外部干預都可能改變方程式。”
中國軍事學者宋忠平則點出消耗戰的本質矛盾:俄羅斯的勝利定義是“迫使烏克蘭接受領土現狀”,而烏克蘭的目標是“恢復1991年邊界”,雙方的政治訴求毫無交集。即便俄軍掌控戰場,只要西方不徹底放棄烏克蘭,戰爭就可能無限期延續。這種“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對雙方都是折磨——俄軍雖占據火力優勢,但兵員短缺導致其難以擴大戰果;烏軍依賴外援維系抵抗,卻因援助滯后屢失反攻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