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能運行千年的電池,與核燃料堆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01
前途無量的新電池
這塊電池,放到心臟起搏器里的話,一輩子都不用擔心它斷電更換;給鋼鐵俠的話,能讓他再無“換裝”焦慮,是不是很神奇?
有意思的是,英國、中國的研究團隊在近期,先后開發出了基于碳-14(Carbon-14,下簡稱C-14)研發的電池的雛形,本文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下。
先看國內,國內的這款C-14核電池并不是國字號研究所做出來的,而是西北師范大學科研團隊與一家醫藥研發公司的成果。無錫貝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國內首款C-14核電池名叫“燭龍一號”,現在還是款工程樣機,但是理論優點多得不得了。
首先就是其超長續航能力,這點跟它的主要元素C-14息息相關,下文會詳述;其次就是它的超高適應性,能容忍零下100攝氏度到零上200攝氏度的溫度區間;還有就是2200毫瓦時每克(mWh/g)的超高能量密度。
這個能量密度是什么概念?
目前高端電車普遍使用的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大約在200~300mWh/g,特斯拉研發的鋰硫電池理論可達500mWh/g。“燭龍一號”核電池是傳統鋰電池的10倍以上,相當于能將一輛電動汽車的電池包重量從500公斤壓縮到50公斤,續航卻提升10倍。
這種基于C-14打造的電池性能怎么會如此強悍?這就要先介紹一下C-14從哪來,以及它用作電池時的工作原理。
02
宇宙賜予的超級能量
為何亙古不變
其實我們的地球,時刻都會受到來自宇宙的高能粒子的轟擊,這些粒子被稱為“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進入大氣層后,會和大氣中的原子發生作用,產生各種次級粒子。其中產生的中子可以和氮-14發生核反應,形成所謂的C-14,并放出一個質子。
你可以理解為,宇宙天天在放“高能粒子煙花”,其中有一種叫做中子的粒子,會像小炮彈一樣撞上高層大氣層中的氮原子,記住,氮原子本來有7個質子和7個中子;現在,氮原子被“打”了一拳,“吃”了一個中子,又不得不“吐”出一個質子,搖身一變就成了C-14。
這個C-14也很有意思,它本來就是碳元素的一種同位素,只不過原子核包含6個質子和8個中子,比自然界最常見的碳元素同位素“碳-12”多了兩個中子,且具有放射性——但除此之外,他跟碳-12性質差不多。
Tips:常見的石墨、鉆石、鉛筆芯等,這些都是“碳-12”,除此以外它還有一些同位素“姐妹”,比方說“碳-11”“碳-13”以及我們重點講解的“碳-14”。它們的原子核里都有6個質子,區別就在于中子數的不同
氮原子“吃”了一個中子,又不得不“吐”出一個質子,搖身一變就成了C-14
所以C-14也可以參與各種化學反應,它會和地球上的氧氣結合成二氧化碳,再被地球上的植物吸收,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或人體的體內。在宇宙射線持續不斷的“轟擊”下,大氣中C-14的含量基本是穩定的。
生物只要還活著,還能呼吸、新陳代謝,那么你體內就會像每天簽收快遞一樣,有著穩定含量的C-14。但是一旦我們死去,和大氣這種碳元素交換也就停止了,體內留存的C-14就會慢慢減少——這一步就是C-14的放射性衰變。
C-14會慢慢放出一個高能電子,也就是貝塔(β)射線。慢慢地,每經過5730年,你體內的C-14數量就會減少一半。學界一般用“半衰期”來指代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半數衰變所需的時間,可以理解為一群“不安分”的原子中,有一半突然變成其他原子的過程。
那么,“5730年”就是是C-14的半衰期。其實我們很少能見到一個輕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這么長的半衰期。作為對比,碳-11的半衰期只有20.5分鐘。
那C-14會變成什么?這簡直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輪回——它又會變成氮原子“氮-14”。
假設你的身體里有100個C-14原子,5730年后會剩50個,再過5730年會剩25個……直到它們全部“退休”成氮原子(但理論上永遠不會歸零)。最重要的是,半衰期是原子核自帶的屬性,不受溫度、壓力影響,哪怕你把C-14丟到巖漿里,它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時間規律衰減消失。
它自身就是一個計時器,科學家正式利用這個規律來檢測文物的年齡,比如恐龍化石的生日,以及古埃及那些著名的法老們的死亡時間與統治期。
03
別讓貝塔粒子跑了
大概了解了C-14,再來說說它是怎么發電的。其實發電的不是C-14本身,而是人們巧妙地將這種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能轉化為了電能。
變放射性元素為電,最常見的就是利用“熱電效應”原理的熱核發電器,一般搭載于深空探測器、人造衛星上,能為這些設備長時間提供數百瓦甚至更低的電力。不過這種“核電池”一般是基于钚-238元素,放射性強,在地球反正要離得遠遠的。
C-14核電池還不太一樣,它是基于C-14釋放的高能電子(即貝塔粒子)來發電。
貝塔粒子是發電的重要元素
前文我們說過,C-14衰變的時候會釋放高能電子,這個電子我們不能拿來直接用;但是當它四處亂竄時,我們可以用某個半導體材料來承接它,比如碳化硅(SiC)、氮化鎵(GaN)和砷化鎵(GaAs)等材料,這樣一來,會激發出大量自由電子,形成我們能用的電流。
微觀來看,這些半導體材料在被高能撞擊時,之所以會產生電流和它材料本身的導電原理息息相關,這里我們簡單講一下。
當貝塔粒子撞擊半導體材料時,它會與半導體材料中的原子或價帶(束縛態)電子發生碰撞。一般這種貝塔粒子都是“高能量”,至少比半導體的能量足,它會把能量傳給價帶電子,使其掙脫原子束縛躍遷到導帶,形成自由電子,這個電子一走,就會留下一個帶正電的空位置(空穴)。
新生成的自由電子和空穴都不是省事的,它們也會四處亂竄,碰撞其他原子,像雪崩一樣產生更多電子-空穴對。半導體材料天然的發電機制,就會在這種情況下發電——光伏電池也是這個工作原理,只不過捕捉的是光能。
研究人員要做的就是用人造鉆石或碳化硅等材料造一張超強的“網”,牢牢抓住貝塔粒子就行。這樣就能細水長流,一直發電。
《電腦報》青少年月刊有獎調查
你是不是也對AI的酷炫功能充滿好奇?想用代碼召喚屬于自己的機器人?只需花3分鐘完成這份問卷,即有機會獲得《電腦報》及新刊物訂閱、未來人類32GB定制U盤等豐富獎品!!!
掃描二維碼填寫問卷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