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3888元,在雨林里吃大象糞便做的甜品”——這兩天,上海一家高端餐廳的“奇葩菜單”刷爆社交平臺,最終因涉嫌違反《食品安全法》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目前已停業。這場以“生態體驗”為名的獵奇營銷,不僅讓消費者直呼“離譜”,更暴露了高端餐飲市場亂象。
一、“雨林博物館”變“翻車現場”:象糞、腐臭糊糊成賣點
據消費者爆料,這家名為“CANOPIA”的餐廳以“生態融合料理”為噱頭,號稱將云南雨林“搬到上海”。食客需提前預約,支付3888元/位的套餐費(不含酒水),體驗“剪盆栽葉子當開胃菜”“品嘗腐臭寄生花糊糊”等環節,而爭議最大的是一道名為“鮮花插在香糞上”的甜品——原料竟是大象糞便經消毒干燥后研磨成粉。
餐廳員工曾解釋,創始人團隊在云南雨林“研究7年”,試圖通過菜品傳遞“自然層級”,甚至將餐廳包裝成“小型博物館”。然而,閔行區市場監管局現場檢查發現,其使用的竹蟲、螞蟻及象糞等原料均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目前已封存并立案調查。
二、法律紅線:非食品原料為何不能“玩創意”?
盡管餐廳聲稱象糞“經過消毒處理”,但律師指出,《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禁止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即便原料經過加工,只要未被列入國家食品原料目錄,均屬違法。市場監管部門也表示,此類行為若查實,最高可處貨值金額30倍罰款,甚至吊銷許可證。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獵奇營銷”并非首次出現。例如東南亞“象糞咖啡”雖以大象消化后的咖啡豆為原料,但僅限于特定加工環節,而直接食用動物排泄物的行為則完全越界。上海這家餐廳的“創新”,本質是打著“文化體驗”旗號觸碰法律與健康底線。
三、高端餐飲亂象:是“先鋒藝術”還是“智商稅”?
近年來,高端餐飲頻現“天價+獵奇”組合:人均數千元的“分子料理”、用螞蟻和昆蟲做食材的“自然系菜品”屢見不鮮。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對“稀缺體驗”的追求,將菜品包裝成“藝術品”,卻忽略食品安全與公序良俗。
此次事件中,餐廳預約制、限時開放等饑餓營銷手段,進一步加劇了爭議。有網友吐槽:“花四千塊吃屎,到底是餐廳瘋了還是消費者瘋了?”也有聲音認為,監管需對“高端餐飲”加強針對性審查,避免商家以“小眾”“定制”為名逃避責任。
反思:獵奇營銷的邊界在哪?
食品安全無小事,任何“創意”都不能凌駕于法律與健康之上。此案不僅給餐飲行業敲響警鐘,也提醒消費者:為“新奇體驗”買單前,務必理性辨別商家宣傳的真實性與合法性。畢竟,真正的“高端”不應是獵奇與危險,而是品質與責任的體現。
#用大象糞便做甜品餐廳已停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