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長期用手機加劇手抖?這樣的場景在數字時代并不罕見。當書寫痙攣遇上手機依賴,現代人的雙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雙重考驗。中醫理論指出,長期高頻使用智能設備不僅會造成局部肌肉勞損,更會通過"形神相因"的深層機制,動搖我們與生俱來的書寫能力。
一、手機時代的"手部危機":從機械勞損到臟腑失衡
《黃帝內經》早有警示:"久視傷血,久坐傷肉",現代人持續數小時的觸屏操作,恰是這種損傷的升級版。中醫認為手部的靈活協調是"肝主筋""脾主肌肉""腎主骨"三大系統協同作用的結果,而高頻次、小幅度、重復性的觸屏動作正在悄然打破這種平衡:
筋脈拘急:肝血濡養不足導致筋膜失去彈性,手指在做精細動作時易出現"筋急而顫"
肌肉懈怠: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指端肌肉得不到足夠濡養,出現"肉萎而抖"
骨節失穩:腎精虧虛難以充養骨髓,關節穩定性下降引發"骨弱而晃"
更值得警惕的是,現代人邊用手機邊熬夜、飲食不節、情緒焦慮的生活方式,形成"傷肝→耗脾→損腎"的惡性循環,使得單純的手部休息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二、中醫防護三原則:標本兼治守"三要"
原則一:情志調養要先行
原則二:飲食起居要固本
原則三:運動保健要得法
患者張某某,35 歲,從事文字工作多年。近半年來,其在書寫時右手逐漸出現不自主痙攣,手腕僵硬,手指屈伸不利,書寫速度明顯減慢,字跡也變得歪歪扭扭,嚴重影響工作。日常活動如拿筷子、扣紐扣時,手部也偶有輕微顫抖。
盛勁強大夫接診后,經詳細問診與辨證。患者舌苔白膩,脈象弦滑。辯證為痰濕阻滯經絡,筋脈失養。蓋因長期伏案工作,缺乏運動,致脾胃運化失常,聚濕生痰,痰濁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肉失于濡養,故而發為痙攣。
用藥思路以化痰祛濕、舒筋通絡為主。
經過四個療程的中藥治療,患者癥狀顯著改善。書寫時手部痙攣明顯減輕,手腕靈活性增強,書寫速度和字跡質量都有大幅提升。日常活動中,手部顫抖現象基本消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