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岳人物評傳系列13:陸登
文:王玄陵,號抱一
陸登綽號“小諸葛”,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作為完顏兀術南侵第一關的潞州節度使,陸登以區區五千多兵,將兀術五十萬大軍攔在水關之外長達六十天之久,為北宋王朝最后延續了兩個月的壽命。
潞州之戰是整部《說岳》中第一場——也是最后一場正兒八經的城防攻奪戰,在這場戰役之中,古代城池攻防戰中常用的手段都展露無遺。
六十天的防守過程中,陸登使用的“臘汁計”、“網鉤計”表現出了卓絕的城防智慧與軍事才能,讓本來志滿意得的兀術初出茅廬便經受了刻骨銘心的挫敗感。
六十天后水關丟失,并非是陸登能力不濟,也不是兵力差距太大,而是當時陸登恰好不在關上。
“獨憐天佑金邦主,不助荒淫宋道君。”
作者通過這樣的安排,最大程度的降低兵敗對于陸登軍事才能的負面影響力,旨在告訴我們,兵敗國破非戰之罪,而是因為道君皇帝的荒淫無度。
作者為何要在兀術南侵之初第一關,安排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帥才人物呢?
《說岳》師出《水滸傳》,陸登之于《說岳》的意義,大致等同于王進之于《水滸》。
陸登是“宋朝第一個忠臣”,這是來自金國軍師哈迷蚩的親口認證,連敵國都知道的事情,只有道君皇帝不知道。
城破以后,陸登明明可以從容離開,他卻舍棄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和夫人謝氏雙雙以身殉國。
陸登在“潞州防衛戰”中表現出來軍事才能,證明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一流統帥,尤其是他的智慧與機謀,作者以諸葛亮、陳平這兩位中華文化中的智謀象征來對他進行了贊揚。
面對兀術施展的“間諜計”,陸登僅因為一絲懷疑,就憑借著哈迷蚩身上的一點羊膻味,揭穿了他假信使、真間諜的身份。
明知哈迷蚩是兀術的軍師,陸登卻沒有將他處死,而是將他割掉鼻子之后又放了回去,既表現出了他的仁義之心,又體現出了泱泱大國的氣度與風范——大宋對外的體面,全靠這些被邊緣化的忠臣在維護。
作者通過一段并不長的篇幅,以“潞州城防戰”為舞臺,塑造出了一個岳飛在“靖康之變”以前的影子
——陸登在“潞州城防戰”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機謀、忠貞、才干、仁義、軍事才能,比之國破以后重拾山河的岳飛只高不低。
以儒家的道德規范來看,陸登堪稱大宋王朝的第一個“完人”,或者可以說他是北宋王朝的最后一個“完人”。
在陸登死后,兀術一路南下,再也沒有遇到過任何像樣的抵抗,更沒有遇到過像陸登這樣的文武全才。
從此以后,整部《說岳》當中,從岳飛掛帥到岳雷掃北,不管是防守還是進攻,就再也見不到一場像樣的城防攻堅戰,更多的是夸張而不切實際的單挑與踹營。
這隱喻著大宋王朝的綱常已喪、藩籬已失,已經無城可攻,也無城可守。
在“潞州城防戰”中,從歷史洪流的視角上來看,根本沒有所謂的正邪之分,就連兀術都表現的都像一個堂堂正正的仁義君子。
陸登戰死以后,他襁褓中的兒子陸文龍,作為“大宋第一忠臣”的獨子,沒有得到大宋朝的任何庇護,反而是被兀術收養為義子并且視若己出。
然而當陸文龍十六歲成年以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后,卻義無反顧、毫無留戀的重投大宋朝的懷抱。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告訴我們,“靖康之辱”非戰之罪,大宋王朝并不缺少精兵良將、能臣智士,缺的只是一個能知人善任、明辨是非的好皇帝。
如果道君皇帝能舉賢任能、勵精圖治,大宋臣民不缺乏“直搗黃龍府”的決心與能力;哪怕道君皇帝僅僅是“荒淫有度”,也不至于被番兵驅若犬羊,又何須后來的岳飛出來“收拾舊山河”?
天不絕宋祚,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經歷了徽欽之恥,北宋的兩代昏君失去了陸登以后,上天又為大宋送來了岳飛,可以說把翻盤的機會就送到了眼前。
殷鑒不遠,趙構此時若能知恥后勇、發憤圖強,在岳飛這樣的忠臣名將的輔佐之下,臨安殘宋不缺乏收復失地乃至統一天下的機會與能力,《說岳》為我們描繪的就是這么一幅美好的畫面。
然而,趙構不爭氣,他親近奸臣、嫉賢妒能,眼睜睜的錯失最好的機會,錯過了最好的翻盤機會。
所以,南宋的積弱同樣非戰之罪,是趙匡胤的孽子孽孫們不爭氣。
天助自助者,皇帝自己都拿天下不當回事,不管再給他多少次機會,都是重復陸登與岳飛的悲劇。
這就是作者塑造陸登這個人物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說岳陸登評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