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大學的校園里
有這樣的“我們”
我們或許不是聚光燈下的焦點
卻在各自的領域默默發光若走近傾聽,你會發現
每一份“平凡的不凡”背后
都藏著熾熱的堅持與獨特的鋒芒
讓我們走近這些“微光成炬”的天大人
傾聽他們獨一無二的故事
從“小白”到10w+
新媒體賽道的破界者
人文藝術學院2022級本科生 李宗悅
公眾號、視頻號等流媒體平臺涌現,創作者新奇的點子和大膽的想法,都吸引著我希望利用新媒體創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所以我就報名加入了天津大學新青年媒體中心和天外天新聞中心。這期間我不斷學習本領,從一個可畫、秀米都從未接觸過的新媒體小白,在一次次報選題、找素材、做選題中不斷積累經驗,在一次次失敗和再創作中尋求突破,逐漸成長為擁有1w+、2w+,最后甚至有了10w+推送的新媒體入門人。我一直認為要敢想敢做,要勇敢去突破現有的題材形式,不斷創新。我挑戰過兩天時間制作出一篇推送,也在一周時間內和伙伴們制作出一次活動的宣傳片,這些經歷不僅僅使我有了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提升了我的策劃、寫作和創作能力,讓我逐漸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運動與繪畫的
“跨界藝術家”
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
2023級本科生 王藝曈
對于運動,我的熱情始終如一,它不僅能釋放情緒,還是提高身體素質的捷徑。從初中開始我便經常練習,在天津大學有了更多的比賽機會后,我成功拿下第四屆“王正廷杯”運動會女子實心球的冠軍以及女子鉛球的季軍。繪畫在我的生活中更像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劑,最初我只是想通過手中的筆記錄美好的景色和喜歡的角色,現在我從記錄美好變成了傳遞美好,尤其成為天津大學新媒體中心的一員后,希望能用我的筆繪出更好看的圖畫,把愉悅的心情傳遞給更多人。
我相信,只要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就能找尋到自己的價值,閃閃發光。
蹲守半日為一幀
光影世界的詩意捕手
智能與計算學部2024級本科生 付贊平
與攝影的緣分,始于父親遞給我的那支畫筆。從兩歲開始,我癡迷繪畫,直到兩年前得到了人生第一臺相機,打開了光影世界的大門。我后來在高中攝影大賽斷層奪冠時忽然明白——這就是我命中注定要奔赴的熱愛。邊騎車邊抓拍同學匆匆的身影,為了一張照片蹲守半天,在茫茫大雨中堅持拍攝……當期待的奇跡在顯示屏綻放時,那種"值得"的震顫總會漫過周身——這大概就是熱愛的模樣:痛與快樂交織,卻永遠甘之如飴。攝影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它讓我明白世界不只有相似的朝朝暮暮,那些轉瞬即逝的晨光,斑駁墻面的紋路,陌生人眼底的微瀾都是值得去珍藏的永恒。我想對每一個心懷熱愛的天大人說:那些寶貴的美好終將在時光中沉淀生活最獨特的印記,保持熱愛,不負青春。
用鏡頭架起橋梁
讓科研與熱愛交匯
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
2022級博士生 鄒昊銘
因熱愛記錄與分享,我選擇用鏡頭呈現真實的科研生活:有科研時的焦慮煎熬,有論文接收的歡呼雀躍,還有和實驗室伙伴的搞笑日常……有人說靠我的視頻熬過考研,有人感嘆博士生日常也滿是煙火氣。熱愛,讓素未謀面的我們彼此照亮。在創作中,我借視頻呈現校園文化,耐心解答疑問,能讓更多人領略天大之美。如今,我依然用鏡頭架起橋梁——讓公式不再冰冷,讓知識觸手可及。若能在科研與熱愛的交匯處播種微光,便是最大的幸運。
用志愿服務的熱忱
讓世界變好一點點
建筑工程學院2022級本科生 遲學君
15歲第一次穿上志愿者馬甲的時候,我曾迷茫地問過自己:“志愿服務究竟是什么?”那時我的心中并沒有答案。但是我選擇從點滴做起,和家鄉伙伴一起成立了首個青年返家鄉志愿服務組織,先后帶動了上千名青年參與到志愿服務。步入天大后,我在鄉村振興、文旅發展、大型賽事、教育幫扶等各個領域探索,深入基層開拓諸多志愿服務品牌項目,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青年之間互相傳遞。
現在如果有人問我什么是志愿服務,我會說:這是一段讓你在幫助別人時找到自己價值的神奇旅程,是讓書本知識活起來的實踐課堂,更是年輕人用雙手把社會變得更好的成長儀式。這條路沒有驚天動地的劇情,但當你回頭看看那些因為你的出現而微笑的臉龐,就會明白:原來我們真的可以,讓世界變好那么一點點。
青銅器里讀春秋
破譯地球生命密碼
地球系統科學學院2021級本科生 袁潤苗
讀書是我探索這個世界最主要的方式。啟蒙時《三字經》里的“讀史書,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始終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我逐漸萌生了從事考古的理想。在導師的指導下,我開始負責青銅器的科研工作,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學習實驗,確定研究思路并付諸實踐。我們的“山東濰坊出土青銅句鑃年代和溯源的地球化學研究”項目在去年參與了首批天津大學本科生自主科研創新項目的評選,從全校200余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立項,研究成果于今年以論文形式發表在《地球與環境》期刊上,并被選為封面文章。我們的腳下就是一本巨大的恢弘生命演化史書,我相信生命的諦旨都熨帖于大地,潛藏在深谷,也愿用一生去貼近這顆星球漫長演化歷史的嶙峋一角,去成為彳亍在地球古老傷疤上的一只蜉蝣。
百萬用戶到設立獎學金
用代碼書寫奮斗詩篇
智能與計算學部2023級博士生 劉岳森
因為熱愛攝影,我把我的專業和攝影結合起來。和朋友一起開發的邊框水印大師和OMO復古相機、KUMO仿色相機等app,累計在互聯網獲得了一百余萬的用戶,曾達到app store攝影暢銷榜的五十余名,全網數千萬人瀏覽過我們的產品。我們最近在做的KUMO仿色相機,更是用AI完成色彩風格克隆。學校為了支持我們,特地把創新創業基地借給我們用作辦公場地,那時我們經常辦公到凌晨一兩點。我們用AI技術把原來只有專業調色師能做的事情,變成了新手小白也能做的事。我們團隊還利用軟件掙到的錢,在初中母校設立了獎學金,用來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我們希望能夠傳播這種正向的影響力,給學弟學妹種下一顆探索好奇的種子。
用音樂丈量青春
奏響心靈的交響樂
管理與經濟學部2023級碩士生 蘇小涵
音樂于我是刻在生命里的溫暖印記。本科時我曾擔任經管學部合唱團主席,不僅需要協調四十余人的聲部分配,更要帶領大家反復推敲作品的情感表達。研究生階段我加入天美工作室,那里多元的音樂氛圍讓我重拾對流行演唱的熱愛。從兩臺手機拍攝到專業錄音棚錄制,從校園路演到單條視頻破百萬播放,從只有三個主唱到如今六十多人的大家庭,我們真切感受到音樂跨越屏幕的共鳴力量。
音樂教會我聆聽——聽合唱中換氣時的呼吸,聽舞臺返送里自己的聲音與伴奏的微妙博弈,聽天美小伙伴在創作瓶頸期依然堅持的倔強心跳。當那些旋律化作手機里永遠置頂的群聊,化作演出服上洗不掉的彩排污漬,化作深夜錄音時互相傳遞的熱水,我終于懂得:音樂從不是青春的注腳,而是青春最生動的證明。音樂從不是獨角戲,而是心靈的交響。
這些故事里
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
只有跬步千里的堅持沒有得天獨厚的天賦
只有矢志不渝的熱愛
真正的“閃光”
從來不是站在聚光燈下的剎那
而是低頭趕路時
那份讓平凡日子生出星火的執著
愿每一位天大人
都能在自己的賽道上一往無前
因為每一簇微光
終將匯成照亮世界的炬火
- tianda1895 -
素材來源 / 天大學子
素材整理 / 宋鋮婧
策劃 / 薛子易
編輯 / 宋鋮婧
底圖制作 / 范逸涵
審核 / 王鑫 梁紹楠 薛子易
「 天 津 大 學 新 媒 體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們 Tju_nmc@163.com
跟小天一起
為“閃光的天大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