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有資深航空愛好者才知道雅科夫列夫伊-30(I-30)戰斗機的存在。
雅科夫列夫伊-30戰斗機。
值得一提的是,該機與當時蘇聯空軍大量裝備的拉格-3(LaGG-3)戰斗機采用相同的發動機。但是,與拉格-3不同的是,盡管伊-30戰斗機的所有性能都優于前者,但它從未投入批量生產。它之所以被拒絕僅僅因為它沒有采用木制機身和機翼,而是采用全金屬結構。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卻認為這樣的新型戰斗機太奢侈了,他們當然沒有看到,上世紀30年代的羅馬尼亞和波蘭就已經開始批量制造全金屬結構的戰斗機。
伊-30第一架和第二架(右下)原型機的圖紙。它無疑是蘇聯戰前最好的戰斗機,經過部分修改后即可投入批量生產。
伊-30原型機于1941年3月開始試飛,并成功通過蘇聯空軍的審核。伊-30與當時另一款新型戰斗機米格-3之間的模擬空戰,展示了雅科夫列夫戰斗機在機動性、爬升率、穩定性和易于操縱方面的完全優勢,這與設計師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雅科夫列夫此前設計教練機和特技飛機的經歷有關。
伊-30第一架原型機打開襟翼。
同時,伊-30還擁有異常強大的武器裝備:三門20mm機炮和兩挺同步機槍,這樣的火力比衛國戰爭期間的任何蘇聯戰斗機都要強大得多。由于采用了高強度的金屬機翼,所以機翼上可以安裝兩門ShVAK機炮,并配備了充足的彈藥。第三門機炮通過變速箱軸線發射,擁有更高的射擊精度。
試飛員薩穆塞夫駕駛伊-30第一架原型機著陸時發生失誤,導致機輪撞到跑道外的溝渠,從而發生傾覆事故。
由于結構件體積過大,因此不可能在戰斗機的木制機翼內安裝機炮,甚至很難安裝機槍。所以,在米格-3戰斗機上,機翼機槍不得不安裝在翼面下方的莢艙內,這大大破壞了空氣動力學外形,并削弱了飛行性能。毫不奇怪,這樣的機翼機槍在1941年6月被放棄,此后甚至沒有在雅克-1和拉格-3戰斗機上進行類似的嘗試。取消機翼機槍后。米格-3戰斗機僅配備三挺機槍,火力非常薄弱,根本無法與伊-30相提并論。
伊-30第二架原型機安裝了武器和無線電臺,并修改了滑油散熱器的位置。如果它投入批量生產,應該獲得雅克-3的編號。然而幾年后,一架完全不同的戰斗機獲得了這個編號。
伊-30戰斗機的結構重量為2550千克,約相當于大幅減重的第11批次拉格-3戰斗機,而這款拉格-3戰斗機僅僅安裝了一門機炮和一挺機槍,航程只有610千米(伊-30:985千米),最大飛行速度552千米/小時(伊-30:571千米/小時),爬升率605米/分鐘(伊-30:714米/分鐘)。最重要的是,兩者采用相同的發動機,而它們的性能卻有天壤之別。盡管如此,拉格-3戰斗機持續生產了四年,總產量6500多架,而伊-30只生產了兩架原型機。
伊-30第二架原型機已經非常接近量產型狀態。
這源于當時蘇聯軍事航空發展理念,具體而言就是三個詞——更大、更簡單、更便宜。也就是說,蘇聯軍方無條件地優先考慮數量而非質量。毫無疑問,這種理念就是導致成百上千名蘇聯飛行員喪生的原因,他們被迫駕駛性能差的木制戰斗機去迎戰納粹空軍精銳戰斗機部隊。這一點可以從二戰東線蘇聯和納粹德國戰斗機損失數字得到深刻的認知。
確實,我們聽到過很多次這樣的說辭——但是最后還是蘇聯獲得了勝利,并打到了柏林,這就代表了這種理念是正確的。好吧,也許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本能地認為自己就是軍方高層人物,其實,在戰爭中他們只不過是沒人關心“填線寶寶”。保衛祖國的士兵理所應當獲得最先進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