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一名中國原子物理博士生在等待朋友時,遭遇三名外籍人士的蓄意挑釁。
對方以“秦腔窮”這一極具侮辱性的詞匯貼臉輸出,甚至威脅:“你一個人,我們有三個”。起初,留學生試圖以理服人,警告對方停止歧視言論,但三人變本加厲,反復挑釁。
忍無可忍之下,他以一敵三展開反擊,可諷刺的是,現場數十名圍觀者不僅無人相助,反而拉偏架阻攔留學生,甚至為施暴者遞上冰袋。
更令人寒心的是,警方到場后以“先動手”為由要求留學生自行聘請律師!
人多勢眾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里,留學是一場充滿新奇與成長的旅程,德國,以其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眾多中國學子負笈求學,追尋知識與夢想。
可誰能想到,在這看似美好的求學之路上,竟隱藏著令人心寒的陰霾。前不久,德國街頭的一場沖突,讓無數海外華人感到憤怒與悲涼。
就在不久前,一名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本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卻在異國他鄉遭遇了一場令人發指的歧視與暴力對待。
三個心懷不軌的人,其中一個來自中東,兩個是白人,他們不懷好意地靠近,嘴里不斷喊著充滿侮辱性的詞匯“秦腔窮”,這一詞匯的出現,就像是一把尖銳的匕首,直直刺向留學生的尊嚴。
“秦腔窮”這個詞,對于每一個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一種深深的侮辱,它承載著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偏見與惡意。
面對這般公然的挑釁,留學生沒有選擇沉默忍受,他先是友善地提醒,希望對方能夠停止這種無禮且傷害人的行為。
但這三人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仗著人多勢眾,愈發囂張。
他們威脅留學生,嘲笑他勢單力薄,根本不是三人的對手,可留學生骨子里的熱血與驕傲不允許他退縮,面對再三的侮辱,他忍無可忍,即便對方是三個人,他也毅然決然地選擇反擊。
他知道,對方人多勢眾,但此刻,尊嚴不容侵犯,他不能退縮,不能讓中國人的尊嚴在異國他鄉被踐踏。
一場激烈的沖突就此爆發,在沖突過程中,他以一敵三,憑借著自己平時健身鍛煉出的好體魄,與對方展開了對抗。
練過
他先是用手中的手機朝著離他最近的那個中東人砸去,手機重重地砸在對方的臉上,發出“啪”的一聲脆響。
另外兩個白人見狀,立刻圍了上來,一人揮拳朝著留學生的頭部打去,另一人則抬腿踢向他的腹部。
留學生反應迅速,他側身躲過了頭部的攻擊,卻沒能完全避開腹部的這一腳,被踢得后退了幾步。
但他沒有絲毫畏懼,穩住身形后,迅速反擊。
他憑借著平時健身鍛煉出的好體魄,靈活地穿梭在三人之間,不斷出拳,每一拳都帶著憤怒與力量。
在激烈的對抗中,現場一片混亂,周圍的路人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不一會兒,就聚集了幾十人圍觀。
可令人心寒的是,這些圍觀者中,絕大多數都在拉偏架。
他們有的拉住留學生的胳膊,阻止他反擊,有的則在一旁為那三個挑釁者加油助威,甚至在沖突結束后,還有人貼心地為那三個外國人遞上冰塊,處理傷口。
而對滿臉是傷的留學生卻視而不見,只有那個也門大哥,在一旁大聲指責那三個外國人的不當行為,為留學生聲援。
但即便有也門大哥的支持,留學生內心的傷痛依舊難以撫平。
周圍那些冷眼旁觀甚至拉偏架的人,尤其是其中的中國同胞,他們的行為讓人感到無比心寒。這種來自同胞的冷漠,比那三個外國人的歧視更讓人難以承受。
最終,他雖滿臉是傷,手機也被敲壞,但那三人也沒討到好,頭上被打出大包,臉上掛彩,手機同樣損毀。
可令人痛心的是,周圍圍觀眾多,幾十人目睹了全程,卻幾乎一邊倒地站在那三個挑釁者身邊拉偏架,只有一個來自也門的大哥站出來為留學生聲援,而其中不乏中國同胞,他們只是冷漠地旁觀,沒有伸出援手。
沖突結束后,警察姍姍來遲,可令人費解的是,警方的處理方法卻讓本就委屈的留學生更加心寒。
以暴制暴錯了嗎?
本以為他們的到來會為這場混亂畫上一個公正的句號,給留學生一個合理的交代,可現實卻讓留學生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絕望。
可警察到達現場后,沒有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沒有耐心地傾聽留學生的委屈與憤怒,也沒有對現場的情況進行客觀的分析,而是僅憑那三個挑釁者的片面之詞,就先入為主地認定是留學生“惡意襲擊”他人。
他們態度強硬,語氣冰冷,直接要求留學生自行聘請律師,那冷漠的神情仿佛在對待一個罪大惡極的犯人。
留學生滿臉震驚與難以置信,他激動地向警察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強調是對方先進行言語侮辱和威脅,自己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被迫反擊的。
他指著自己臉上的傷口,展示著被敲壞的手機,希望警察能夠看到他的傷痛,看到事實的真相。
然而,警察只是簡單地讓雙方做了筆錄,便讓他們離開了,沒有給出任何實質性的解決方案,也沒有對留學生的安全做出任何保障措施。
留學生詢問后續的處理流程和時間,得到的只是模糊不清的答復,他被告知要等郵件通知,可具體什么時候能收到郵件,什么時候能解決問題,卻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事件被曝光后,各大社交平臺上,相關話題熱度持續攀升,無數網友紛紛發聲,表達對留學生的聲援和對這起事件的強烈關注。
有人稱贊留學生在面對歧視時勇敢反抗的行為,認為他展現出了中國人的骨氣和尊嚴:
“不能讓同胞在外面受欺負,他的反抗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我們全體中國人!”
但也有人認為“以暴制暴風險太高,若沒有健身基礎,后果不堪設想。”留學生雖“大快人心”,但德國法律可能認定其“防衛過當”,甚至影響學業。
那么,遠在海外的華人,究竟應該如何應對歧視?
如何應對歧視
事實上,這起事件并非個例,它只是德國長期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的冰山一角。
回顧歷史,德國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頻發,每一起都刺痛著人們的心。在21世紀初,德國東部地區就像被種族歧視的陰霾籠罩,針對亞裔的暴力行為如幽靈般四處游蕩。
德國職場、租房市場中,移民背景者常遭遇不公。
再有就是,德國的公共區域監控覆蓋率低,案件常陷入“各執一詞”的困境,加之警方對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留學生維權舉步維艱。
而且德國法律程序冗長,證據依賴性強,所以留學生往往處于弱勢。而要應對歧視,華人就不應再當“沉默的羔羊”。
有人提出,華人在海外要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集體,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歧視和不公。
當遇到歧視事件時,不能各自為戰,而應相互支持,共同發聲,讓外界聽到華人的聲音,看到華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決心。
在遇到歧視行為時,不要沖動行事,而是要及時收集證據,如拍照、錄像等,然后通過合法的途徑,向當地警方或相關機構求助,讓法律來制裁那些歧視者。
此外,海外華人要增強同胞意識,當看到同胞遇到困難時,應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而不是做一個冷漠的看客。
只有華人之間相互關愛、相互幫助,才能在異國他鄉形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共同抵御外界的歧視和傷害。
留學生在國外生活,要保持低調的生活方式,避免過度展示昂貴的物品,如名牌包包、手表、首飾等,以免引起他人的嫉妒和不良企圖。
遭遇歧視時,一定要記住,情緒激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讓局面變得更加糟糕,使自己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在異國他鄉,我們都是彼此的依靠,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共同應對各種歧視和不公。
結語
尊嚴不容踐踏,但拳頭不是唯一答案。
他的勇氣固然值得敬佩,但如果他沒有健壯的體魄,如果警方因為他一時氣急的出手,最終判定他有罪,這場“勝利”還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勝利嗎?我們應該為他歡呼嗎?
真正的尊嚴,不僅需要個體的血性,更需要制度的保障、群體的團結,以及對歧視文化的系統性反抗。
當每一個海外華人都能理性維權、守望相助時,“秦腔窮”的侮辱終將淪為歷史塵埃。
如果你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位留學生以一敵三的場面,會怎么做呢?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