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類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塑料制品,但自從奧地利科學家在人體中首次發(fā)現(xiàn)“微塑料”后,人們越來越關注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近日,《經(jīng)濟學家》雜志刊文指出,盡管微塑料無法完全避免,但盡量減少相關使用似乎是明智之舉,目前一些歐洲組織正在進行相關研究并確定監(jiān)管措施。
原文|《經(jīng)濟學家》:微塑料或成為進入人體的“特洛伊木馬”
編譯 |楊逸、楊勇
圖片 |網(wǎng)絡
從2018年奧地利科學家首次在人體中發(fā)現(xiàn)微塑料以來,人類的血液、肺部、腎臟、肝臟、心臟、大腦皆被檢測出了這種微小顆粒,連胎盤和母乳也無法幸免。
這些直徑從2微米至5毫米不等的微小顆粒是如何進入人體的?答案并不神秘。它們普遍存在于空氣、食物和水中,源自塑料垃圾的降解及汽車輪胎、油漆和合成纖維等日常產(chǎn)品的磨損。
而其危害性尚不明確。這些“永久性顆粒”可能與不孕癥、心臟病和癌癥等健康問題有關,也可能通過阻塞管道、刮傷組織造成物理損傷或?qū)毎斐苫瘜W損傷等。它們還可能作為微觀“特洛伊木馬”,攜帶重金屬、過敏原和細菌進入人體。
2024年在《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檢查了257名接受動脈斑塊清除手術患者的斑塊樣本,發(fā)現(xiàn)超半數(shù)樣本中存在微塑料。此后三年,這些患者心臟病發(fā)作、中風或因某種原因死亡的風險是無微塑料患者的四倍。但尚不清楚微粒是否是直接誘因,它們可能只是健康問題的副產(chǎn)品。
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會損傷細胞、組織和DNA并促進癌細胞生長。但實驗缺陷在于所用微粒并不能反映人體實際攝入的微塑料(十幾種形狀和大小各異的塑料顆粒)。最令人擔憂的是納米塑料(小于1微米),它們小到足以穿透腸道和肺部屏障進入血液。而吸入的較大顆粒(大于10微米)通常通過“黏液電梯”(mucous escalator)排出體外。
相比之下,實驗中僅使用了一種塑料——無菌聚苯乙烯球形顆粒(sterile spherical beads of polystyrene),且尺寸大于納米級別。除此之外,形狀也很重要。科學家深入研究納米材料發(fā)現(xiàn)邊緣越粗糙的危害越大。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通過模擬自然磨損的方式分解水瓶等物品,開發(fā)更貼近現(xiàn)實的微塑料混合物用于實驗。
微塑料確實無法完全避免。2019年,倫敦國王學院(KCL)的一個團隊發(fā)現(xiàn),倫敦市中心空氣中每日沉降的微塑料(僅統(tǒng)計大于20微米的顆粒)可達每平方米1000個。但可以肯定的是,通過避免使用塑料包裝的食品和飲料、減少合成纖維的使用以及清理家中灰塵的方式以減少接觸微塑料是可行的。加熱塑料容器會釋放大量的微塑料,所以避免使用微波爐加熱的即食食品和塑料水壺也會有所幫助。一個由70多個組織組成的歐洲研究聯(lián)盟正試圖理清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具體危害,以及確定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監(jiān)管措施來預防這些危害。目前,問題遠多于答案。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chuàng)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6期第7版,未經(jīng)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wǎng)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