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甌江的水面泛著陣陣寒光,打撈船的機械臂劃破水面,那聲響格外刺耳,令人心生寒意。當確認18歲健身教練吳昱豪的遺體時,岸邊他母親撕心裂肺的哭喊聲,直直穿透了所有圍觀者的心臟。這個本應在健身房盡情揮灑汗水的陽光少年,為何會在3月25日深夜毅然走向甌北大橋的深淵呢?
監控鏡頭清晰地定格了少年最后的生命軌跡:他扔下手機和證件,單薄的身影決絕且毫不猶豫地跨過護欄。這一細節如同一記重錘,再次將“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這個沉甸甸的社會議題狠狠地砸在公眾面前。根據中科院2023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我國10 - 19歲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達24.6%,這意味著每4個少年中就有1個在情緒的沼澤中苦苦掙扎。
“孩子從小聽話懂事”,母親的泣訴揭開了殘酷的現實。在全民“雞娃”的時代浪潮下,這個自認“不是讀書料”的少年,其實已展現出難能可貴的清醒——考取健身教練證自謀出路。然而,職場新人所要面對的生存壓力,混合著傳統家庭“望子成龍”的殷切期待,終究讓這個剛成年少年的肩膀過早扛起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爺爺奶奶養老我們負責”,母親在社交平臺的血淚呼喊,無意間戳中了當代年輕人的集體焦慮。心理咨詢師李默指出:“00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價值撕裂,他們既要努力消化父母輩的傳統孝道觀念,又要承受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成功焦慮,就像同時背著兩座大山在賽跑,艱難前行。”
這場悲劇給我們敲響的不只是簡單的警鐘,更是生存教育缺失的警報。當18歲的少年認為死亡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選項時,這說明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缺失了最關鍵的生命韌性培養。杭州市教育局近期推出的“挫折教育進課堂”試點,或許能為更多像吳昱豪這樣的少年點亮一盞心燈。
甌江的波濤無情地帶走了年輕的生命,但留下的漣漪應當推動更多積極的改變。每個輕生少年的背后,都站著千萬個在理想與現實夾縫中艱難喘息的靈魂。或許我們該停下追問“現在的孩子怎么了”,轉而深入思考“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畢竟,當春風再次溫柔地吹過甌北大橋時,我們期待看到的是少年們騎著單車追逐落日的美好身影,而不是又一道令人痛心的沉入江底的生命弧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