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為什么德國的機械化部隊能夠橫掃歐洲?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國繳獲了捷克生產的LT-38型輕型坦克,這個型號的坦克性能之強,實在是狂甩當時其他國家若干條街,
捷克的坦克制造技術如此之強,卻在二戰后銷聲匿跡,再也沒有看到捷克有什么新型坦克問世。
為什么捷克的坦克研發會迅速從領先變成落后,這中間到底經歷了什么?
捷克,國家不大,技術實力可一點也不弱
捷克,是中歐的一個小國。
如果論面積,捷克的面積僅有7.8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如果放到咱們中國來,除了四個直轄市之外,僅比寧夏略微大一點,比倒數第二小的浙江還要少3萬平方公里。
別看捷克的面積不大,但是捷克的技術實力在二戰時期那可是首屈一指的。
在二戰期間,捷克曾經就生產過一個型號為LT-38的輕型坦克。
別看這款坦克個頭不大,但是機動性卻非常好,不是有這么句俗語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送給LT-38簡直是再合適不過。
捷克生產的LT-38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積小,靈活,火力強,這在二戰時期可謂出類拔萃。
當時,德國就曾經繳獲過捷克原產的LT-38坦克,結果,德國人一看,這坦克可不得了,立刻大規模推廣,使得二戰開始的時候,德國已經把這款坦克當作主戰坦克了。
為什么德國人繳獲了LT-38之后就立刻大規模使用了呢?
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德國人心血來潮,或者覺得德國人就是覺得別人家的東西更好,其實都不是,而是因為德國人所發明的閃擊戰,核心就在于一個“快”字。
如果慢慢吞吞的,可不符合閃擊戰的戰術思想。
比如1940年,德國進攻法國的時候,LT-38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對法軍的防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當時,德軍進攻法國的阿登森林地區的時候,就遇到這樣一個麻煩事:
因為阿登森林樹木茂盛,雖然說這樣的環境彰顯著非常優越的自然環境,但對于戰爭來說,這些參天大樹可就是一個麻煩事了。
尤其是機械化部隊,想要穿越茂密的森林,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畢竟很多機械化裝備體積巨大,在叢林之中經常會被攔住去路,不得不變換路線,從而極大的拖慢進攻的腳步。
但是LT-38的優勢在這個時候就完全展示出來了,一來LT-38的體積很小,這就意味著哪怕森林茂密,對德軍的行進干擾很大,但進攻速率這件事不只是看絕對速度,還要看跟對方比。
當時,德軍的坦克在樹林里左鉆右穿,很快就逼近法國防線,而法軍的防守陣勢都還沒完全拉開。
想想看,有著天然屏障,法國都反應不過來,這個仗還能怎么打?
法軍很多時候,都還沒做好戰斗準備,德軍的炮火就已經炸響了,因此法國的失敗幾乎沒有任何意外。
可以說,LT-38并不是說在火力上絕對能碾壓法國,而是在機動性上,讓法國人根本來不及反應。
可以這么說,正是因為捷克的LT-38坦克,讓德軍在二戰初期占盡了便宜。
而事實上,捷克可不止是有LT-38坦克,在二戰之前,捷克的工業實力已經是非常強悍了,比如ZB-26輕機槍,這也是捷克的杰作.
早在一戰的時候,人們就發現了一個很無奈的現實,即如果要進行火力壓制,就需要重機槍,但是重機槍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移動不便。
畢竟這玩意的重量實在是太沉了,步兵在沖鋒的時候,根本不可能拿著重機槍往前沖,而失去重機槍,就失去了火力壓制,這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因此,在1920年的時候,捷克就開始研發輕機槍,這是一個結合了便攜性和火力壓制的杰出產物,ZB-26不但很容易攜帶,更重要的是,這款機槍的最高射速能達到500發子彈/分鐘。
如此高的射速,使得這款機槍又擁有了非常好的火力壓制能力。
由此可知,捷克的軍工產業那真不是蓋得,的確是能力強大。
按理說,一個國家的某個產業如果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憑借技術積累和壁壘,往往可以長時間的把競爭對手甩在身后。
畢竟當你已經量產某件武器的時候,別國還在想怎么能仿造出來,當別人好不容易仿造出來的時候,你可能又研發出新裝備了。
這樣的領先局面,對于后發國家來說,想要追上并不容易,起碼領先國家就算吃老本,那也足夠他們吃好多年。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來說,捷克應該在軍工領域長期居于世界前列才對,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在二戰之后,捷克的軍工產業就再也沒能續寫此前輝煌,迅速的銷聲匿跡。
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其實兩件事,讓捷克的軍工產業的領先優勢化為烏有。
第一件事就是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這個協定到底是干嘛的呢?
實際上慕尼黑協定就是綏靖政策的巔峰之作,當時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為了避免戰爭波及英法,秘密的與德國的西特勒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簽訂了這個協議。
協議的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就是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這事就很離譜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土,竟然是四個毫不相關的國家就決定了。
正是因為這個協議,讓捷克幾乎亡國。
德國有了英法的承諾,對于侵略捷克更加有恃無恐,因此,很快就落入德軍的控制之中。
捷克境內的軍工廠也在這個時候換了主人,被德國接管,眼看著捷克的坦克這么好用,德軍派出大量的管理人員進駐工廠,目的只有一個,讓這些工廠里的工人為德國人賣命。
但說實在的,畢竟這是戰時的特殊情況,僅僅是因為德軍的占領,還不至于讓捷克的技術儲備消耗殆盡,雖然有影響,但起碼不致命。
真正讓捷克的軍工產業,喪失領先地位的是在二戰之后。
戰后,捷克被蘇聯裹挾進華約,當時的華約有一個很奇怪的點,那就是華約國家,其實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同盟,或者說幾個平等國家組成的同盟。
當時的華約更像是蘇聯帶著一群附屬國組成的同盟,包括捷克在內,因為綜合實力不及蘇聯,因此在華約內部,大家都是唯蘇聯的馬首是瞻。
在這個背景下,捷克就喪失了繼續搞獨立研發的可能性,而被迫使用蘇聯裝備。
到了1949年,捷克甚至完全停止了國產化裝備的研發。
雖然說蘇聯裝備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畢竟,蘇聯技術捷克并不能隨意使用。
而且,說到底蘇聯技術的知識產權也是蘇聯的,就算裝備水平不低,但賺到的外匯,那也是蘇聯人拿走了,對捷克而言,等于啥都沒有。
到了冷戰時期,事實上全世界范圍內,對輕型坦克的需求還是很大。
美國,法國都在很短的時間里生產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輕型坦克,雖然冷戰期間,實戰不多,但各國搞軍備競賽的熱情卻不低。
如果當時捷克能夠堅持參與技術研發,或許后來的輕型坦克市場還是會有捷克的一席天地,遺憾的是,捷克放棄的自主研發的道路,使得捷克再軍工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徹底掉隊。
到了1958年,我國啟動了62式坦克研發工作,這是我國自主研發成功的輕型坦克。
雖然照比當年的捷克也是晚了好幾十年,但卻展現出非常強的后發優勢,不但機動性絲毫不輸當年的LT-38,而且火力更強,應對復雜地形的能力也更好
此后,62式坦克就在國際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兩下對比,我國始終堅持自主研發,最終實力越來越強大,而捷克泯然眾人,不得不說非常可惜。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