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觀眾太熱情了!觀劇氛圍太好了!”12日,記者從成都城市音樂廳獲悉,舞劇《天工開物》在成都兩場演出基礎上已加場一次,三場演出票當即售罄。主辦方宣布緊急再加一場,將于4月24-26日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廳連演四場。
此前,舞劇《天工開物》曾連演11城25場,綜合上座率超90%,累計觀眾3萬余人,全網曝光量超過4億,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被稱為“現象級”舞劇作品。全員會“飛”的頂配陣容,也讓每場謝幕都爆火出圈。
這部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及其巨著《天工開物》為題材的舞劇,不僅通過舞蹈藝術重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更將宋應星那份執著與深沉的民族精神淋漓盡致地呈現給了觀眾。
全劇以“趕考”“著書”“山河”等篇章為線索,展現了宋應星科考六次落榜后,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工藝的經歷。整部舞劇通過舞蹈、影像和現代科技的結合,讓《天工開物》這本記錄古代科技與工藝的百科全書“活”了起來,觀眾仿佛穿越回了三百多年前,目睹了宋應星如何以書為帆,將中國智慧傳播四海。
舞劇《天工開物》被譽為“文藝界的大作,舞劇界的大片”。舞美設計方案參考大量史料,通過對明代畫卷、建筑、器物、服飾、家具等資料的研究,總結出“大、巧、簡”的美學特征。
劇中舞美設計中“巨物”的應用、舞美裝置、視覺呈現等都運用了這個概念,呈現出震撼的舞臺效果,整體風格兼具內斂和巧妙;服裝設計參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飾特點,精巧的是,大量的農夫工匠的服裝設計靈感源于“中國第一陶”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兼具原始的生命力與行業特點。音樂創作上,采集大量勞作的原始聲音素材,如打鐵、抽拉風箱、稻浪、耕作、勞動號子、織絲等聲音素材,簡樸又傳神。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余力 圖片 成都城市音樂廳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