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萬羊山開始披綠,山花陸續綻放。山腳下,一個依山而建的“大家伙”站在金屬冶煉行業的“高峰”。
這項新技術是濟源市萬洋冶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萬洋集團)自主研發的“三連爐直接煉鉛技術”(下稱“三連爐”)。得益于此,這座由9名村民籌資27.5萬元建立的萬洋有色金屬冶煉廠破局出新,走出一條特色的“鏈上鏈”綠色循環發展之路,成為年產值超400億元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這家傳統冶煉企業是如何實現煥新升級的?近日,記者走進“愚公故里”河南濟源,探尋該企業多元領域持續出彩的“攻關秘籍”。
破局出新 站上行業技術“高峰”
太陽初升,萬羊山坡的“三連爐”轟隆作響、生產正酣。誰承想,這項轟動全行業的技術出自幾位村民之手,其創業創新精神至今被企業職工津津樂道。
圖為萬洋集團,“三連爐”依山而建。李超慶 攝
作為企業創始人之一,萬洋集團總經理盧振海左手上的傷疤,便是這位70多歲老人創新路上的“軍功章”。20年前,冶煉爐突發泄漏,盧振海不假思索脫下上衣,把衣服塞進泄漏之處,后經過處理,冶煉爐正常生產,而盧振海的左手被高溫灼傷,留下一道大傷疤。
“我們創業趕上了好機遇,也是企業發展需要倒逼我們不斷創新。”盧振海表示,企業不創新就沒出路,“三連爐”便是萬洋集團的創新“代表作”。
萬洋集團技術標準部部長李偉偉表示,針對傳統工藝存在能耗高、流程長、占地面積大等問題,萬洋集團組建研發小組,尋找傳統流程中的突破創新點,最終依照地勢落差,首創“三連爐”,將工廠建上了山。
“‘三連爐’縮短了生產流程,而且能耗更低、效率更高。”萬洋集團黨委書記盧軍亮表示,這項技術創下兩項“世界第一”,實現了國內鉛冶煉工藝的再次革新。同時,該技術還獲得了2013年度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
在李偉偉看來,傳統工業更不能固步自封,應跟隨市場變化不斷破舊出新,企業創新一直在路上。
擁抱科技 企業不斷煥新升級
自創辦以來,萬洋集團秉持著“富四方百姓”的企業愿景,從小到大、從大到強,鋪就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那么,企業三十年來頻頻出新的秘籍是什么?
“不貪、學憨、敬業”是萬洋集團董事長盧一明的處世六字經,亦是王屋山腳下的“愚公兒女”不畏艱難、勇于擔當只為造福一方百姓的真實寫照。憑借著“當代愚公”盧一明的“拼勁兒”,萬洋集團自成立之初就敢為人先。
盧軍亮認為,科技創新助力產業提質增效,理念創新則助力企業拓寬產業領域。
“萬洋集團實施由企業提出課題、高校進行研發的多方合作模式,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盧軍亮稱,依托省市級研究創新平臺,企業鼓勵工人對生產各工段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加強冶煉過程中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實現提質增效與綠色發展的有機統一。
其中,河南希百康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便是理念創新的成果之一。自2017年成立以來,該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就硒元素展開深入合作,與博士團隊進行藥品研發及化學性能測試,獲得多項專利技術,取得不俗成績。
圖為萬洋數據中心。李陽 攝
除了技術不斷精進,萬洋集團還搶抓智能化發展機遇,建立萬洋數據中心,一改過往“口口相傳”的工作流程,技術人員可通過智慧大屏對各個系統進行實時調度。
“數據中心打通互聯各類數據資源和平臺,將原有分散的信息進行智能化管理,實現全方面、全過程的管理協同,提高智慧化管控水平。”萬洋集團生產運營部運營調度中心馮瑤瑤介紹,目前數據中心已實現智慧化生產統計調度、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雙預防管理等功能,助力傳統產業煥新升級。
建立“鏈上鏈” 產業“開枝散葉”
濟源作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鉛鋅冶煉基地,萬洋集團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打通上下游、建立“鏈上鏈”,走出一條產學研聯合、涵蓋多產業的綠色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從礦粉到粗鉛、電解鉛、蓄電池極板、蓄電池、鉛酸電池、蓄電池回收,再到粗鉛,一路循環,不斷“開枝散葉”,又建起黃金產業、白銀產業、硒產業等多個產業,形成“鏈上有鏈”的綠色循環發展格局。
各樣的黃金飾品、雪白的銀產品、硒元素保健品……各種產品令參觀者嘖嘖稱贊,這些正是萬洋集團延鏈、補鏈、強鏈的真實寫照。
圖為萬洋循環經濟產業圖譜。李陽 攝
其中,“鉛鋰雙循環”是萬洋集團延鏈補鏈,綠色循環發展的代表。
在濟源市鴻達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下稱鴻達公司),一車車從全國各地回收的廢舊電池陸續運入車間,這些廢鉛電池經破碎、分選、熔煉等工序,變為再生鉛、再生塑料等產品。
鴻達公司新能源事業部生產負責人盧鋒介紹,這便是循環經濟之一的新能源產業鏈,即從粗鉛提取出電解鉛,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的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鋰電池等,將廢舊鋰電池回收梯次利用、打粉再生,提取銅、鋁、電池粉等金屬,再回到工業級碳酸鋰循環再生。
作為河南首家“鉛鋰雙循環”企業,鴻達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研發超重力強化萃取再生合成再造技術,將回收的鋰制成工業級碳酸鋰,真正做到廢舊鋰電池的循環回收再利用。
“從破碎到提煉加工,整個過程完全做到零排放,資源回收利用率在80%以上。”盧鋒稱。
“廢舊鉛酸蓄電池自動拆解-三連爐側吹熔煉”技術讓萬洋集團形成原生鉛、再生鉛相結合的鉛冶煉模式,實現“減廢增金”“減碳增綠”。盧軍亮表示,僅此一項,企業每年可節約鉛礦石18萬噸、標準煤2.2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5萬噸。
“近年來,濟源以數字化為引領,帶動企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工業信息和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杰在談及冶煉產業發展時表示,萬洋集團的發展正是濟源民企“愚公移山創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的生動實踐和優秀典型,將動員更多民企培育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因地制宜實現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