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際上,當美國對中國加征54%的關稅的時候,中美貿易已基本上是脫鉤了,現在雙方各加到了125%,只不過讓這脫鉤脫得更徹底一點。
那么,中美經濟脫鉤后,對中國經濟到底影響多大呢?一些經濟機構對此也作了預測,比如說,會降低中國GDP增長率1.5個百分點等等。
中國對美出口只剩中國對外出口總額的14.6%了,而且這些只占中國GDP的2.3%,并非對中國經濟的根本沖擊。
但問題是,這只是中國對美國的直接出口。這些年,我們通過中轉方式(民間說法是澄陽湖螃蟹過水),向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出口,繼而再對美國出口,以規避了美國的關稅。所以這次,美國為了堵住這條路,也對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加了高額關稅。
這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靠的就是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但在后疫情時代,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啞了火。
在投資上,國家一直拒絕大水漫灌,所以,投資對經濟拉動有限。至于消費,這些年來,股市房市掏空了國內消費者的錢包而且透支了未來的收入,現在就業大減,透支的未來的收入沒有了,資產價格又大幅下降,大量中產返貧和很多人處于崩盤的邊緣隨處可見。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哪有錢和動力消費?
所以,現在就剩下出口了。
這兩年,出口確實給力。2024年,中國商品貿易順差逼近萬億美元。這么龐大的順差額,不僅美國不爽,其他國家也不爽。畢竟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進入到這些國家,肯定會影響到這些國家的商品銷售。別人經濟也要發展啊。
正因為如此,懂王這回是鐵了心甚至喪心病狂給全世界加關稅,但真實目的,是要打擊中國的出口。
其他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經濟發展,面對美國的重稅,他們也開始對中國加關稅。比如越南,這次美國關稅一出,他們立即跟美國提出,愿意對美零關稅,同時轉過頭來就對中國加征37%的關稅。
總而言之,這輪關稅戰下來,中國出口肯定是要受影響的。
以服裝、太陽能、家具等行業為例,也不難看出嚴峻的形勢。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對美出口額達509.6億美元,占總出口16.9%。然而,行業毛利率低,利潤率僅2.3%~5.2%,加上此次關稅,企業無法吸收這些成本。
這導致中國服裝在美國的零售價上漲30%~40%,促使訂單流向關稅較低的國家,如孟加拉國和越南。該行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由于女性員工比例高且技能單一,行業面臨轉行再就業難題,可能引發地區就業問題。
太陽能電池板和多晶硅,也是中國新能源出口的關鍵部分。這些企業之前就遭受美國“雙反”,即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所導致的高額關稅,如果新增如此高額的關稅,將導致中國太陽能產品在美國市場喪失競爭力。
家具及家居用品,也是我國對美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2024年的出口額達到了約350億美元。新增高關稅,將完全抵消中國家具的價格優勢,因為家具產品的平均利潤率通常只有10%~15%。
2024年,我國向美國出口的電子產品總額超過了1500億美元,大約占到了對美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這些電子產品涵蓋了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以及智能穿戴設備等多種類型,主要生產地為珠三角的深圳和東莞,以及長三角的蘇州和上海等城市。新增高關稅,也將會嚴重損害這些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優勢,進而導致訂單數量的急劇減少。
好在,這些年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中國企業對此也并非沒有準備,面對此次特朗普亂舞的關稅大棒,尚不至于措手不及。
之前,中國企業應對加稅措施,可以重新整合供應鏈,在境外設廠,開拓新興市場,如越南、印度、泰國等國,就憑借更低的關稅稅率,承接中國部分產能轉移。中國紡織業就通過跨境電商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市場多元化對沖風險,2024年對東盟出口增長6.8%,占比提升至17.7%。
但是,這條路如今也變得很難了。
首先,大規模的轉移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以電子制造業為例,大品牌組裝廠背后,是上千家配套的中小企業,涵蓋了模具、注塑、包裝、物流等多個行業。當核心企業將產能外移時,配套企業將面臨業務量不足的困境。這些配套產業跟隨轉移的困難進一步加大。
家具產業也是如此。一家家具廠背后,是木材加工、五金配件的完整產業鏈、產業集群。整個產業集群都轉移到國外,短期難以實現。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不僅在已有關稅基礎上,對中國加征額外的高關稅,還將加征關稅對象擴大,對越南加征46%、泰國36%、柬埔寨49%、印尼32%、馬來西亞24%的關稅,其意就在封堵所謂的“繞道”出口。這一稅率,比企業原來預期的20%~25%高得多,會嚴重影響企業過去的部署,“所謂的低成本國家已經不復存在”。
以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制動器為例,在征收額外關稅之后,中國直接向美國出口的關稅已經包括:2.5%的基本稅率加上25%的301條款關稅、20%的特朗普關稅以及34%的新對等關稅,合計稅率就已經達到了81.5%。
而通過在泰國組裝后出口至美國,所面臨的總稅率是2.5%的基本稅率加上36%的對等關稅,總計38.5%。盡管如此,泰國的生產成本會高出大約15%,導致泰國的總成本實際上會增加53%。因此,企業依舊無法獲得利潤。
從宏觀經濟層面分析,出口一旦受阻,經濟增長必然會受到拖累,尤其是沿海那些依賴出口的省份,壓力可想而知。匯率波動也會加劇,人民幣可能面臨貶值壓力,資本外流風險增加。更令人擔憂的是,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可能引發通脹,進一步影響民生。
那么,中國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