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一則新聞引發熱議:萬圣節用品頭部商戶聶自勤面對美國加征關稅的沖擊,以一句“要就給,不要就換賽道”的硬核回應,展現了義烏商人的果敢與自信。這場看似普通的商業博弈,實則是中國外貿韌性的一次生動縮影。
美國近期揮舞“對等關稅”大棒,讓依賴外貿的義烏首當其沖。聶自勤的美國市場業務占比高達50%,但她并未選擇妥協,而是迅速調整策略:一方面將訂單轉向歐盟,利用歐洲對萬圣節產品的穩定需求打開新銷路;另一方面提前布局國內年貨市場,開發國潮風年飾,抓住消費升級機遇。據義烏海關數據,今年1-4月對歐盟出口增長12.3%,德國、荷蘭等國訂單顯著增加,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
事件發酵后,網友紛紛為聶自勤的“霸氣”點贊,稱其“懂變通不抱怨”“這才是中國商人的底氣”。更深層的是,這一事件觸發了公眾對國際貿易定價權的反思。長期以來,部分國外采購商利用信息不對稱壓價,導致國內商家利潤空間被擠壓。
有網友直言:“質量過硬的商品憑什么被隨意壓榨?早該站出來說不!” 但也有聲音擔憂,強硬態度可能影響長期合作。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平衡客戶關系與自身權益的關鍵在于“用創新和效率守住利潤,而非低價內卷”。
有分析認為,義烏商人的底氣源于中國制造業的三大核心優勢:產業鏈韌性(48小時快速打樣)、成本管控力(自動化與集群化降本)、市場敏銳度(7天設計上架爆款)。一位資深人士指出:“歐美客戶加征10%關稅,但更換供應商的成本可能上漲30%——他們離不開‘中國速度’。”2 這種不可替代性,正是中國制造從“低端代工”轉向“主動議價”的底層邏輯。
聶自勤的“換賽道”不僅是一次市場轉移,更折射出中國外貿的升級路徑:從被動接單到主動選擇客戶,從單一依賴外貿到內外銷雙循環。這種策略背后,是中小企業的集體覺醒——他們開始拒絕“以尊嚴換訂單”,轉而通過創新設計、效率提升和品牌化建設爭奪話語權。當小人物不再沉默,規則就會被改寫。
這場博弈中,義烏商人用行動證明:中國制造早已超越“廉價勞動力”標簽,而是以產業鏈韌性、市場敏銳度和戰略靈活性構建起新的競爭壁壘。聶自勤的“霸氣喊話”,不僅是個體的商業選擇,更是一場關于尊嚴與智慧的全球化實驗。或許,這正是中國外貿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最佳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