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鄉村文體活動頻頻帶給人們驚喜。從“村晚”“村超”到“村歌”“村T”,鄉村古樸的田園風情里多了時尚,更多了人氣。“村”字號不斷“出圈”,折射出的是文旅融合發展帶給基層文化生態的巨大變化。
群眾喜聞樂見、游客紛至沓來,看重的是“村”字,點贊新時代“村”字背后的獨特人文。晚會、體育比賽常有,舞臺、T臺不難搭,“形似”容易,但要做到“神似”、保持“村”的特色,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新穎的表現形式。形神兼備才能產出以景動人、以情留人的“村”字號。
當前,不少鄉村將文化與農業、體育融合發展,將民族藝術與民俗節慶、農耕勞作結合并形成新品牌,推動鄉村文旅服務升級的同時,帶熱了鄉村旅游,也反哺了鄉村文化建設。一些鄉村將旅游景區作為文化活動、體育運動的新主場,既豐富了游客體驗,也提高了鄉村的美譽度,成為鄉村文旅的新增長點。還有一些鄉村實現了鄉村文化“走出去”,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國展示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元。
融合創新形式的涌現固然可喜,但“村”字號的生命力并不僅見于形式的層層衍生,更見于鄉村文化內核的強大和鄉村文化生態在新時代的發展。“村”字號一直也應該長久地以村民為中心、為村民服務,讓鄉村受益、促鄉村振興。如貴州的侗族大歌,當地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讓村民共同參與傳承這項非遺,更重要的是守護村民的精神家園,為鄉村注入靈魂。
當年輕人在侗歌傳承中找到歸屬感,當游客在民族文化體驗中找到共鳴,“村”字號便成為一條堅韌的情感紐帶。當外出打工者因“村”字號的興起而找到返鄉的路徑,當外鄉人扎根融入當地生活變成新村民,當非遺傳承人、返鄉青年、村民、游客共同構成服務主體,生產者、傳播者、消費者的角色融合,“村”字號所顯現的凝聚人心、聚合人才、帶動就業的功能,比一般的投入和產出更具長遠價值。
鄉村文化建設需要超越簡單的資源輸送,通過搭建互動互聯的文化生態系統,讓優質文化資源真正“活”在鄉土之中。同時,業界也應注意,鄉村文化服務的短板,不應簡單歸結為資源的匱乏,而應深思供需的結構性匹配,從鄉村最具本土味、最有群眾基礎的資源出發,從村民自我發展、自我展示、自我服務的需求出發,搭建靈活且有序的供給鏈條和反饋機制,真正做到資源配置跟得上“村”字號的迭代速度。
如今,“村”字號的溢出效應越來越強,村一級文旅融合的腳步越邁越大,通過系統搭建和制度創新激活文化基因,每個鄉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坐標,更多人會在鄉村找到美好生活的落腳點。
一個“村”字,氣象萬千。
2025年4月12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村”字號頻“出圈”,關鍵是寫好“村”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