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12日電 題:一位老師與“唐寶”“星孩兒”的7年藝術奇跡
中新網記者 尚虹波
每周五下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文化館五樓舞蹈教室里,都會傳出歡快的音樂和純真的笑聲。這里,一群特殊的學生——“唐氏綜合征”少年(以下簡稱“唐寶”)和“孤獨癥”少年(以下簡稱“星孩兒”)組成的心青年藝術團,正在為他們的新舞蹈認真練習著。
從2018年至今,這些孩子們累計進行公益演出38場,觀看者達2萬余人次。心青年藝術團還與當地7所特殊教育學校建立幫扶機制,成為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設和殘疾人事業的閃亮名片。
帶領這群孩子走進藝術殿堂的,是呼和浩特市文化館舞蹈部的舞蹈教師周娜。7年來,她用耐心和愛心,為這些折翼的天使插上藝術的翅膀,讓他們在舞臺上綻放出令人驚嘆的光芒。
偶然的相遇
2018年秋天,周娜受朋友之托,為6個“唐寶”排練一支舞蹈。“說實話,第一節課很失敗,我發現我講的內容他們可能聽不懂,而他們的上課狀態我又不知道該怎樣去調整。”周娜回憶道。
圖為周娜帶著孩子們練習舞蹈。祥云攝
“我翻看了好多相關資料,也在私下跟孩子們的父母溝通,更多地了解孩子們的身體狀況和接受程度,有針對性地調整舞蹈課程的內容。”
與此同時,孩子們也在為自己的這次人生新體驗而努力著:每到上課時一定要提前到課,在家長的幫助下苦練舞蹈基本功;回家后,根據老師給的視頻,將自己記不住的動作練了一遍又一遍……最終,經過老師、學生和家長們的共同努力,這支舞蹈在被孩子們帶上舞臺后,驚艷了許多人。
初次嘗試成功后,周娜很快回歸自己的工作、生活,而對于這6名“唐寶”而言,這次舞蹈表演似乎為他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們仍然想在舞臺上、聚光燈下展現自己。但苦于沒有場地,沒有專業的老師,他們只能在廣場上自己練習。
得知這個情況后,周娜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她要為這些孩子開設專門的舞蹈課。
必然的堅守
“其實決定做這件事也很難,但是看著他們對舞蹈的熱愛,我很難割舍。”周娜笑著說。
起初的困難超乎想象。一個簡單的抬手動作,普通孩子幾分鐘就能掌握,他們卻需要反復練習上百次。有的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肢體協調性差,還有的會因為挫折感突然情緒崩潰。
圖為周娜下課后跟孩子們分享糖果。中新網記者 尚虹波攝
“我經常一節課下來滿身大汗,嗓子都是啞的。”周娜說,“但每當看到他們哪怕有一點點進步,那種成就感都是無法形容的。”更讓周娜欣慰的是孩子們對她滿心滿眼的愛:上課時,不論多累也咬牙堅持;下課后,跟老師要“抱抱”,互相分享喜歡的小零食、小玩具。“在他們身上,會感覺到最美好的感情回饋。”
每周五,呼和浩特市文化館的舞蹈教室是孩子們的專屬,更是文化館送給孩子們的珍貴禮物。有了專業的訓練場,還有孩子們喜歡的周老師,這支藝術團迅速成長,隊員從最初的6人壯大到現在的27人。
看得見的改變
舞蹈為孩子們帶來的改變顯而易見。
20歲的小瑋在家時特別沉默,也不愿意跟人溝通,而在舞蹈教室,她不僅能完成整套舞蹈動作,更是老師的“小助手”,幫著其他同學調整姿勢和隊形。
更令人驚喜的是,通過舞蹈訓練,孩子們的肢體協調性、注意力和社交能力都有顯著提升。
小瑋媽媽劉女士告訴記者:“周老師特別會帶孩子,也特別有耐心,遇到孩子忘記了動作,她總是說‘再來一次’,這種正向激勵讓孩子們越來越有信心。”
隨著心青年藝術團的不斷成長,他們也收到各種演出邀請:社區晚會、公益匯演,甚至電視臺的節目錄制。
《送你一朵小紅花》《牧民贊歌》……幾乎每一次表演,都會感動臺下的觀眾,而作為孩子們的家長,看著孩子們在舞臺上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很多人都哭了。
“我們的微舞劇舞蹈《森林里的貓頭鷹》,曾經獲得內蒙古少兒春晚‘優秀作品獎’;原創劇目《精白之心》入圍內蒙古自治區群星獎……”說起這些成就,周娜的眼里閃著水光。
“周老師特別不容易,7年風雨無阻帶這些孩子,我們也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希望給孩子們更多展示自己的舞臺。”呼和浩特市文化館館長張彥軍說道。
如今,在周娜的帶動下,不少當地的愛心人士和企業為孩子們贊助演出服裝和道具,周娜欣慰地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她現在有了更多同行者。(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