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里瓦勒 (Vitrival) 是位于比利時中南部的一個小鎮,面積不到十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大概只有一千六百多人。這是一個平和安詳的小地方,鎮上的人們互相熟識、關系緊密,遵循四季規律,聽著公共廣播,過著沒有什么波瀾的寧靜生活——這樣的日子仿佛已經延續了幾十年,如無意外,也還將繼續延續幾十年。
然而某一天起,竟有匿名人士開始在小鎮的公共場所留下扎眼的低俗涂鴉,后來竟堂而皇之地畫到了小鎮教堂大門上,簡直是對小鎮的平靜秩序發出了公然挑釁。消息傳開,小鎮居民們議論紛紛,但此時的他們絕對沒想到,接下來還會有源源不斷的怪事接連造訪這個與世無爭的地方……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入圍影片《最美小鎮》,將鏡頭對準了維特里瓦勒鎮這個仿佛突然間倒了霉的地方,并從一開始就把懸念丟給觀眾——誰干的?為什么要做這種事?這個小鎮到底怎么了?
影片的主人公是本杰明和小皮埃爾,他們通常都是聽著音樂電臺例行巡邏,幫著維護交通秩序。
涂鴉事件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但更讓他們逐漸感到心力交瘁的是,小鎮上還接二連三地出現了自殺事件——如果說一兩次還只是偶然,而當事件如傳染病般擴散開來時,他們不得不用盡一切辦法對此展開調查。
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們都會感覺自己好像是在跟著兩位警察東奔西跑、走訪居民,沉浸在各種可能的推理之中;影片正是借由調查原因未明的涂鴉和自殺事件,松散地組織起了小鎮的日常景觀,借由這個過程,我們也得以窺探到一部分小鎮居民的古怪性格,和小鎮生活中的一絲異樣。
影片的兩位導演諾埃爾·巴斯丁 (No?lle Bastin) 和巴蒂斯特·博加特 (Baptiste Bogaert) 并不著力于調查破案的過程或是結果,正如他們在采訪中所談及的那樣,跟隨著這對警察搭檔,創作者可以在小鎮的任何地方停留,隨心所欲地對小鎮生活進行觀察。
《最美小鎮》是巴斯丁和博加特的長片首作,在此前入圍了以表彰新銳創作和先鋒探索而聞名的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這對導演組合以往的短片創作中,他們會有意識地跨越虛構與真實的界限,并積極與非職業演員合作。
他們同樣在這部影片中延續了這些創作方法論,這個小鎮就是諾埃爾長大的地方,電影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本地人,甚至就是導演家的親戚,小鎮居民的扮演者就是他們自己。
借由虛構的載體,也即是案件與警察,影片模擬了當小鎮秩序被打破,會有怎樣的人際和觀念問題被暴露出來,而這也是兩位導演一貫以來的創作理念:虛構是用來展現真實的工具。
也因如此,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固定機位的長鏡頭,持續地觀察著事態的升級,這種不動聲色的態度也為影片帶來了一股冷面幽默之感——或許會讓你想起考里斯馬基的電影。
我們并不會從影片中感受到違背自然感覺的光線和突如其來的畫外音樂,一切讓人發笑的來源是作為觀察對象的小鎮居民,他們可能有的略顯夸張的行為舉止和略為荒謬的想法觀點,以及導演 通過蒙太奇展現的不斷重復卻又狀況頻發的日常生活。
或許可以說,《最美小鎮》既是一部慢熱的懸疑電影,又是一部展現日常與荒誕的幽默喜劇。
在影片進行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懷疑到底是什么導致了維特里瓦勒鎮的文明危機——是某種尚未被警察調查到的神秘思潮影響到了人們的心理健康?是當代的存在主義虛無終于進入了這座相對外界封閉的小鎮?甚至是某種超自然因素在作祟?但不論如何,我們都能感受到的是潛藏在小鎮歲月靜好表面下的暗流涌動。
這甚至能讓我們想起很多經典的作品,例如大衛·林奇和他的雙峰鎮。或許,小鎮才是當代生活體驗的一面鏡子,投射了我們所忽略的事物,那么就讓我們跟隨《最美小鎮》這部影片,踏上詼諧而懸疑的旅程,探索平凡生活下的暗潮洶涌吧。
天壇獎入圍影片更多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