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Deepseek的橫空出世如同一股強勁風向,在全社會掀起了AI熱潮。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北京教育界以敏銳的洞察力精準捕捉到這一時代趨勢,率先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展開了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探索。
繼上月海淀區了成立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學院,AI人才培養開啟新紀元之后,東城區也開始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發力了!
4月2日,廣渠門中學舉行了一場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論壇期間,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牽頭組建“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并同步推出共同體框架下的核心項目——“人工智能班”。此舉可謂是東城區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里程碑式實踐。與此同時,北京全市的AI教育正在駛入快車道,各區布局大力推進,未來的AI學習之旅將越來越值得期待。
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與“人工智能班”,首批計劃招生40人
AI時代浪潮中,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航線,是廣大教育從業者亟待思考的問題。
在名為“落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重塑基礎教育新生態”的高端論壇上,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蔡雷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廣中實踐》的主題報告中指出,廣渠門中學作為北京市首批AI試點校,廣中已完成DeepSeek系統本地化部署并發布應用手冊,通過政企研學協同推進AI教育共同體建設。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蔡雷
此次論壇上,最引人矚目的一件事,就是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發起成立的“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
這個共同體匯聚了強大的資源:中國教科院等研究部門代表,以專業的學術視角和深入研究成果,為教育發展提供科學指導;來自清華、北大、北航、北理工、北郵等高校代表,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深厚理論支撐;騰訊、科大訊飛等頭部企業代表,以強大技術研發實力和豐富產業資源,為基礎教育注入創新活力;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北京宏志中學等學校代表以豐富人工智能應用經驗為學生賦能。
在共同體框架下,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還正式宣布成立了“人工智能班”。“人工智能班”是學校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騰訊公司等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學院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領域采取又一重大舉措。
該班級以“課程重構、技術賦能、生態共建”為核心,致力于培養具備創新能力、跨界素養與批判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未來人才。人工智能班課程融合通識基礎、學科拓展及前沿應用,實現“技術感知-場景實踐-倫理思辨”的梯度進階。
師資方面,學校也下了很大功夫。將外聘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學院專家及頭部企業領軍人物、校內骨干教師形成“高校導師+企業工程師+校內骨干”三級師資矩陣,并推行“123階梯式培養路徑”。通俗來講,在“人工智能班”里,不僅有高校專家、還有企業領軍人物,再加上自己學校的骨干教師,所有精尖人士一起上陣,可謂是超豪華配置。
據了解,該班級首批計劃招生40人,將采用“雙師課堂”模式,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人工智能學院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東城區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推進,從標準化走向個性化
東城區人工智能教育已呈現全面蓬勃發展之態。
去年就有6所學校入選了北京市第二批智慧校園示范校,其先進做法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效應。
舉例來講,東城區培新小學借助智慧教室平臺,在課堂上利用該軟件的數據實時收集、呈現和分析功能,從而“看見學生思考”,幫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最終達到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目的。學校的“雙師”課堂開展了同課異構的教學交流活動,與臺灣省新北市北新國小的《兩岸同行 共上一堂課》活動,兩岸學子共同上課,兩岸教師共研交流,海峽兩岸師生共情共學,雙方受益。
北京匯文中學信息化建設從數字化邁向智能化,智慧化成果顯著。一方面,借測評助學生探專業方向、補知識短板,用智慧操場促自主鍛煉,并生成個性化成長檔案;以AI課堂分析為教師提供反饋,建動態增值評價系統保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聚焦核心要素開展學校診斷,服務管理。此外,還借信息化創新教學,如“雙師”課堂促教研融合,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AI助手及5G技術等豐富教學,搭建AI聽說課堂助力聽說教學。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融合。助力教師成長,推進大數據精準教研基地建設,開展“生成式”教研研究,拓展教研深度廣度;推動課堂升級,升級“課堂創新研究中心”,借助智能手段開展研究,形成“成長型思維”課堂質量提升模式;促進學生創新,完善人工智能三級課程體系;構建智能環境,拓展應用場景,構建“泛在智能教育環境”,實現規?;c個性化培養結合。
從標準化教學逐步到邁向個性化教育的嶄新階段,東城區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做了積極探索與創新實踐。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更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北京市AI教育駛入快車道,各區布局大力推進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與模式。《方案》明確,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實現中小學生全面普及。
事實上,此前北京已經試點先行。自2023年開始,北京市便在教育領域推動人工智能試點,截至2025年2月,已有103所學校成為智慧校園示范校。海淀、西城、東城等區已開展了AI教育應用的整區探索,如海淀區與科大訊飛等企業合作開展人工智能作業系統試用,為120所學校近16萬師生實現了智能作業批改場景應用。
以海淀為例。3月30日,北京市教委官宣了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海淀)成立。都說“全國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站在教育創新的潮頭的海淀,在AI培養領域也先人一步,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不僅目標群體年齡結構趨于低齡化,未來或將引發區域政策聯動效應,更可能開辟新型升學路徑。
朝陽區的行動也很早。去年5月率先發布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AI教育全覆蓋。在此基礎上,朝陽區不斷深化與企業的合作。今年3月26日,英特爾攜手聯想集團為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通過信息化學習環境的構建,能夠滿足每個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
西城區這幾年在AI教育上也拿出了真功夫,制定實施了西城區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聚焦教、學、管、評、研、育主業,推進教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北京八中成為全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4所學校獲評北京市人工智能應用試點校,7所學校獲評北京市智慧校園示范校。
可以預見,隨著《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深入實施,各區在AI教育領域的積極探索和大力推進,將共同推動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
編輯 | 京教君
內容來源 | 輕松家長、各學校公眾號、中國教師報等,京城教育圈進行編輯整理和內容補充,轉載需注明來源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