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進一步弘揚衛生健康崇高職業精神,山東省衛生健康委聯合大眾新媒體大平臺·健康山東云平臺持續推出“魯醫風采”系列,介紹山東優秀醫務工作者的先進典型事跡,廣泛凝聚建設健康山東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圖為李磊在進行內鏡手術
從事胃腸病臨床工作20余年,泰安市中心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功能性胃腸病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李磊以“鏡”為刃,在消化道疾病的微觀戰場上,用技術創新與人文溫度詮釋“大醫精誠”,成為無數患者信賴的“健康守護者”。
在“微觀戰場”書寫醫者溫度
“創傷小、恢復快、生活質量高”是李磊團隊始終追求的手術目標。在功能性胃腸病科,內鏡不僅是檢查工具,更是治療利器。2024年9月,李磊團隊為年近花甲的朱女士完成黏膜下巨大脂肪瘤的隧道法內鏡黏膜下切除術。面對直徑超3厘米的腫瘤,傳統外科手術需開腹,而李磊選擇在黏膜下層建立“隧道”,完整剝離腫瘤并保留胃壁結構。術后患者僅需數日康復,避免了長期臥床的痛苦。
消化道疾病患者中,70歲以上高齡群體占比超40%,多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礎病,治療如履薄冰。面對高齡、多基礎疾病患者,李磊堅持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并針對性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此前,一位合并心臟支架植入、長期服用抗凝藥的食管早癌患者因外科手術風險極高,李磊組織心內科、麻醉科等多學科會診,制定精準抗凝過渡方案,最終通過內鏡手術成功切除病灶。“既要治病,更要保命。”手術成功后,他更加堅定了這一理念。
“我們不僅要治病,更要讓患者活得有質量。”李磊在團隊中反復強調。針對頑固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等功能性頑疾,他在魯中地區率先引進高分辨率胃腸動力檢測系統,并創新開展腸道菌群移植技術,通過重建腸道微生態幫助難治性腸炎患者擺脫反復感染的困擾。
優質醫療點亮泰城阡陌
“一臺成功的手術背后,是整個團隊的智慧。”李磊常對年輕醫生言傳身教。在完成全市首例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聯合膽管鏡取石術時,他與副主任宮健默契配合,一人操控內鏡,一人操作膽道鏡,最終在直視下精準清除膽囊管結石。“就像在血管里繡花,差一毫米都可能前功盡棄。”宮健感慨道。面對復雜病例,科室堅持日討論、周總結、月培訓制度,從術前影像分析到術后護理細節,事無巨細。“我們不僅追求技術突破,更要確保每個環節零差錯。”李磊說。這種嚴謹作風讓科室成為患者口中的“放心團隊”。
對新技術的探索,李磊團隊始終步履不停。從食管測壓、胃腸電圖到生物反饋治療,科室已形成檢查、診斷、微創治療、康復一體化體系。“醫學沒有終點,患者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方向。”李磊表示。
在同事眼中,李磊是“永不停轉的陀螺”——深夜驅車30公里搶救消化道出血患者,暴雨中蹚水赴鄉鎮醫院指導內鏡診療……致力于泰安市消化道早癌篩查,他帶領團隊深入鄉鎮,培訓基層醫師,通過義診、早癌篩查和基層協作,每年幫助數百名患者實現早診早治。“以前看病要開車好久到市區大醫院,現在家門口就能查大病!”鄉鎮患者激動地說。
站在新起點,李磊為中心及科室定下目標:打造區域性消化內鏡診療中心,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他計劃引入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提升早癌篩查效率,并探索遠程會診模式為基層醫院提供實時技術支持。
“醫生的價值,不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傳遞希望。”李磊說。在內鏡領域深耕20余載,他用一把內鏡刀為患者切開病痛的陰霾,用一顆仁者心守護生命的尊嚴與溫度。在泰安市中心醫院功能性胃腸病科,技術突破與人文關懷始終同行——這或許正是“醫者”二字最好的詮釋。
(大眾新聞記者 黃鑫 策劃 李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