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崛起,大家腦海里蹦出來的往往是GDP、高鐵、5G這些硬邦邦的成就。
可有一位重量級人物卻不這么看,他就是龍永圖——中國加入WTO的首席談判代表,國家外經貿部前副部長。
他曾在一個場合拋出三個問題,直戳中國發展的軟肋,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想想:光有經濟實力夠嗎?
龍永圖是誰?
龍永圖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關鍵推手。
2001年中國加入WTO,他是談判桌上的靈魂人物,硬是把中國帶進了全球貿易體系。他的眼光很長遠,不只盯著眼前的經濟數據,更關心中國在世界上的長遠地位。
他提出這三個問題,不是為了炫耀或者批評,而是想讓大家清醒一點:中國崛起了嗎?經濟上沒問題,但國際影響力、文化吸引力這些軟實力跟上了嗎?
他覺得,真正的崛起不是GDP超了誰,而是讓全世界心甘情愿地認同你、靠近你。
這三個問題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在軟實力上的短板,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一個問題:全球精英啥時候會把孩子送到中國留學?
教育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硬核體現,龍永圖問這個,其實是在問:中國的高等教育啥時候能讓全球頂尖家庭點頭認可,把孩子送到咱們這兒來學習?
我國的高等教育這幾年發展得挺猛,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全國有3000多所高校,在校學生超過4000萬,規模上絕對是世界前列。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些頂尖學校在全球排名也越來越靠前,尤其是理工科領域,科研成果和論文數量都不含糊。
像數學、物理、工程這些學科,中國學生在國際比賽里拿獎拿到手軟,基礎教育的實力毋庸置疑。
政府也在使勁推國際化,比如“留學中國計劃”,提供了不少獎學金,吸引了大量外國學生。
2019年的統計顯示,中國有49.2萬國際學生,大部分來自亞洲、非洲、拉美這些發展中國家。
數字挺漂亮,但細看有個問題:歐美發達國家的學生來得不多,尤其是那些“全球精英”家庭的孩子,基本還是奔著哈佛、牛津、麻省理工去的。
雖然不少大學開了英語授課項目,但大部分課程還是用中文。漢語對外國人來說不好學,這就擋住了不少人。
中國教育重紀律、重應試,考試成績是王道。可西方更看重批判性思維、獨立創新。這兩種路子不太一樣,西方家長可能覺得中國這套不適合他們的孩子。
學術自由和言論空間是個敏感話題,西方媒體老拿這個說事兒,不管真假,多少影響了國際學生對中國大學的印象。
留學生來了,除了學習,還得適應生活??諝赓|量、食品安全、網絡限制這些問題,雖然在改善,但對外國家庭來說可能還是個顧慮。
想讓全球精英把孩子送來,中國得下點硬功夫。
不光是硬件設施,還得在創新能力、教學方式上跟國際接軌。讓學生不只是死讀書,還能學會怎么想、怎么創造。跟國外頂尖大學做聯合項目、交換生計劃,慢慢拉近距離。
多點英語課,改善校園生活,營造開放包容的氛圍。通過國際宣傳、文化交流,讓外界看到中國教育的真實面貌,別老被誤解。
教育這塊兒的吸引力上去了,不光能拉來學生,還能輸出人才和價值觀,對國家形象是大加分。
第二個問題:全球年輕人啥時候會欣賞中國文化?
文化是軟實力的靈魂。龍永圖問這個,是想知道中國電影、書籍、藝術啥時候能打動全世界的年輕人,讓他們主動去了解、去喜歡。
這幾年,中國在文化輸出上沒少下功夫。《戰狼2》全球票房破8億美元,《流浪地球》也賺了7億多美元,證明中國電影能打。
莫言拿了諾貝爾文學獎,余華、劉慈欣的作品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國外讀者慢慢多了起來。
京劇、書法、國畫這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在國際藝術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TikTok(抖音國際版)火遍全球,年輕人刷得不亦樂乎,連帶著對中國音樂、時尚有點興趣。
但老實說,離“全球年輕人欣賞”還有距離。好萊塢大片、韓劇、日本動漫在國際上的統治力,中國文化暫時比不了。
中國文化講究含蓄、集體主義,跟西方個人主義、直接表達的風格不太搭。外國人看不懂,或者不感興趣。漢語難學,翻譯又容易丟味道,很多作品出去了效果打折扣。
國際上對中國有些偏見,覺得文化產品有“宣傳”嫌疑,接受度就低了。傳統的東西多,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新鮮玩意兒少,抓不住他們的心。
咋讓中國文化更“出圈”?
把傳統文化跟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像《流浪地球》那樣,既有中國味兒又有全球視野。
辦文化節、藝術展、音樂會,讓外國人近距離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用短視頻、社交媒體這些年輕人愛的東西,把文化推出去。別老想著迎合別人,中國文化有自己的獨特性,講好自己的故事就行。
文化要是真走出去,不光是賺票房的事兒,更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認同中國的捷徑。
第三個問題:全球消費者啥時候會首選中國品牌?
品牌是軟實力的落地表現。龍永圖問這個,是在提醒我們:中國產品啥時候能不只靠便宜取勝,而是靠品質和信任贏得全球消費者的心?
中國品牌這幾年挺爭氣,華為5G全球領先,阿里巴巴電商帝國擴張,騰訊的游戲和微信也有國際粉絲。海爾冰箱、聯想電腦、小米手機在海外市場站住了腳。比亞迪的電動車賣到歐洲,吉利收購沃爾沃后也開始有點名氣。
但要說“首選”,還差點火候。很多人買中國貨,還是沖著性價比,而不是品牌本身。
中國品牌老被貼“便宜、低質”的標簽,高檔市場進不去。技術上進步了,但在品牌故事、營銷創意上跟歐美差一截。
質量、安全這些老問題,加上國際政治摩擦,讓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品牌有點戒心。有些企業出去后不了解當地文化、市場,產品設計和推廣踩不到點上。
咋讓中國品牌成“首選”?技術創新、質量把關得硬起來,做出讓人放心的東西。學學蘋果、耐克,品牌得有靈魂、有情感,能打動人。研究目標市場的需求,別一股腦兒把國內那套搬過去。
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入全球行業組織,提升話語權。品牌強了,不光是賣貨的事兒,更是國家實力的象征。
龍永圖這三個問題,歸根結底指向一個核心:軟實力。經濟硬實力是骨頭,軟實力是血肉,沒了血肉,光有骨頭站不穩。
教育、文化、品牌搞好了,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自然上分。軟實力強了,國際間的信任和交流就順暢。在全球議題上,有軟實力的國家說話更有分量。
如今,孔子學院全球開了500多家,教漢語、講文化,挺受歡迎。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帶文化交流,雙贏??挂弑憩F支援口罩、疫苗,展現了大國擔當。
但也有坎,西方媒體老唱衰中國,軟實力傳播受阻。東西方價值觀差異大,理解起來費勁。政治體制不同,容易被誤讀。
咋提升軟實力?學別人的好東西,也大膽秀自己的特色。用現代媒體,把中國的真實面貌傳出去。教育抓牢,培養有國際視野的人。在全球治理里多出力,讓人看到中國的擔當。
龍永圖這三個問題,不是雞蛋里挑骨頭,而是給我們提了個醒:中國崛起了,但還不夠全面。經濟上咱不怵誰,可教育、文化、品牌這些軟實力得跟上。
只有當全球精英愿意送孩子來留學,年輕人愛上中國文化,消費者搶著買中國品牌時,中國才能算得上真正站到了世界舞臺中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