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民生中國網
作者丨張至真
江南水鄉高淳,青磚黛瓦間流淌著千年不息的武術血脈,在科考的燦爛明星中就有高淳籍武舉人的記載。這座被授予"全國武術之鄉"稱號的古城,正經歷著一場傳統武術的現代蛻變。在孫圳會長掌舵的武術協會引領下,沉睡的武術基因被重新激活,化作推動地域文化復興的澎湃動力。
破繭:傳統武學的現代化重構
孫圳上任伊始,面對的是一盤散沙式的民間武術生態。他率先建立標準化管理體系,將零散的武館、拳社整合為有機整體,建立師徒傳承備案制度,使原本口耳相傳的武技得以系統存續。通過調研摸底,建立武術人才庫,搭建社會平臺,讓散落民間的"草根拳師"有了展示舞臺,聘請現代運動醫學專家講學,為傳統功法注入科學訓練體系。這種"老樹新枝"的改革,使高淳武術完成了從江湖把式到規范傳承的質變。
融合:文化基因的跨界表達
在孫圳推動下,高淳武術跳出了單純競技的窠臼,洪拳、形意拳、少林棍、疊羅漢、打水滸是傳統技藝,師徒相承,但少了套路的規范,也日益遠離了現實生活,武術的整合,技藝的融合就成了必須。
每年端午的龍舟武術展演,將船拳技法與水上競技完美結合;正月里的"跳五猖"民俗活動,武術動作與傳統儺舞碰撞出攝人心魄的藝術火花,舞獅盤龍參合進了武術技能更加活靈活現生動傳神。
令人矚目的是,依托區文旅局、慢城管委會等領導機構,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偏好,協會開發出"武術+旅游"定制路線,讓游客在磚雕門樓間邂逅劍影拳風,在品嘗蟹黃湯包時感受武者豪情。這種文化混搭,使武術成為讀懂高淳的鮮活注腳。
新生:武術精神的代際傳承
"武術進校園"工程讓稚嫩童聲與拳腳破空聲共鳴。全區多所中小學開設武術課程,派出武術教練,編寫武學教材,孩子們在扎馬步中領悟"立身中正"的做人道理。
社區武術角成為銀發族的新聚點,八旬老者演練南山綿拳的拳法的場景,構成最具生命力的城市風景。這種代際傳承,讓武術從競技場走入生活場,成為浸潤城市肌理的文化養分,連臺灣的武學同行也在高淳老街的舞臺上一展風采,相互切磋。
當夕陽為保圣寺塔鍍上金邊,武館傳來的鏗鏘之聲與老街游客的贊嘆交織成韻。高淳武術的復興之路證明: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江河。在這里,每個武者都是文化基因的攜帶者,每招每式都在書寫新的武林傳奇。這片土地上的武術故事,正以更開放的姿態,續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江湖篇章。
孫圳會長說,要用汗水和心血擦亮“全國武術之鄉”這塊金字招牌的底色,為高淳的文體事業的建設做出新的貢獻,當然更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關心,廣大武術愛好者的熱心參與,甚至是奉獻。
現今,在游子山下的幾間門店里,在孫會長的協同支持下,扎制的一條108節的板龍已初具形態,氣勢如虹,武館里引進的幾位武師教練正率眾操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