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母嬰健康”這一婦幼健康問題成為今年世界衛生日主題的大背景下,4月11日至13日,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與廣東省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主辦的“生殖內分泌疾病疑難問題的前沿進展與臨床實踐”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首次披露《2024年中國女性健康狀況白皮書》關鍵數據——中國約2.1億女性正經歷圍絕經期困擾,并深入探討卵巢衰老的機制與干預策略。
圍絕經期:被低估的女性健康轉折點
圍絕經期作為女性生育力衰退的過渡階段,其健康風險長期被公眾忽視。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李予教授在《女性生殖衰老的臨床對策進展》報告中援引《2024年中國女性健康狀況白皮書》數據指出,我國約有2.1億女性正處于圍絕經期,這一數字相當于每7名女性中就有1人正在經歷相關癥狀。這些不適癥狀包括月經異常、情緒焦慮、潮熱盜汗、陰道干澀、骨質疏松、皮膚松弛、泌尿生殖道萎縮、認知功能下降、不孕不育等10余種。
《白皮書》數據還提到約72%的女性會出現超熱盜汗、65%遭遇睡眠障礙、53%的人會經歷情緒波動,而出現關節肌肉疼痛的女性占比約41%。然而,約70%的受訪者將癥狀歸因于“亞健康”,導致干預滯后。
李予教授強調,圍絕經期的核心是卵巢功能的斷崖式衰退。女性40歲后卵子儲備僅剩3%-5%,且剩余卵母細胞普遍存在線粒體功能障礙和DNA損傷,直接導致生育力驟降及胚胎發育潛能削弱。“這一階段不僅是生育力的分水嶺,更是整體健康的關鍵轉折點。”她呼吁加強公眾教育,推動早篩早診。
卵巢衰老的分子機制與評估技術突破
卵巢衰老的復雜性在分子層面被進一步揭示。李予教授通過多組學研究指出,卵巢功能衰退與基因組不穩定、表觀遺傳異常及代謝失衡密切相關。例如,老年女性卵母細胞的BRCA2、CHEK2等DNA修復基因突變率升高,mtDNA拷貝數下降導致線粒體自噬受損;顆粒細胞中促炎因子TNF、IL-6表達上調,加劇卵巢纖維化。
評估技術的革新為精準干預提供了支撐。單細胞轉錄組技術揭示卵母細胞RNA剪接異常與非編碼RNA代謝紊亂,代謝組學則發現亞精胺水平下降與卵巢功能衰退顯著相關。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劉風華教授提到,人工智能模型通過篩選天然抗衰成分,已驗證Reco18的多靶點作用機制,其通過隨機對照實驗證明可改善線粒體功能及卵母細胞質量。
植物提取物抗卵巢衰老
有了循證醫學突破
會議中,經國家重點實驗室橫向課題驗證的天然植物提取物Reco18引發關注。據李予教授披露,該成分作用機制通過SCI期刊發表的實驗闡明:Reco18可促進卵丘細胞擴展、降低卵母細胞ROS水平,并通過激活MAPK信號通路改善線粒體功能.動物實驗顯示,老齡小鼠服用Reco18后,AMH水平回升,囊胚形成率及子代數量顯著提升。
臨床轉化方面,李予教授介紹,一項覆蓋全國14家三甲醫院、706例受試者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RCT)預實驗顯示,≥35歲女性使用Reco18后,累計臨床妊娠率從對照組的42.86%提升至53.85%。目前,研究正擴展至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胚胎質量差等細分人群,以驗證其普適性。實驗室信息化專家Dr. Randy Hice評價稱,Reco18標志著天然成分從經驗應用轉向循證醫學,但其標準化生產與臨床轉化仍需突破。
從科學到實踐:綜合干預策略的整合
與會專家強調卵巢抗衰需采取多維度策略。李予教授指出,生活方式干預應優先于藥物:每日8小時高質量睡眠、適度運動及均衡飲食(如補充鈣、維生素)可維持內分泌穩定;情緒調節則能間接緩解潮熱、焦慮等癥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楊冬梓教授補充,圍絕經期女性需重點關注骨質流失,建議增加牛奶、豆制品等含鈣食物攝入,并通過戶外活動與社會交往維持心理健康。藥物領域,二甲雙胍、雷帕霉素等雖能延緩卵泡閉鎖,但其長期安全性待驗證;新興技術如外泌體治療雖具潛力,仍面臨倫理與標準化挑戰。
“未來卵巢抗衰的核心,在于整合自然療法與科技創新。”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