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第一水鄉”的周莊古鎮,在實行100元門票價格20年后,于4月7日推出工作日五折優惠,節假日還是100元,并推出“一次購票終身免票”舉措。今年3月,周莊一漢服體驗店博主稱,自己的小店已連續三天營業額為零,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據統計,2019 年至 2023 年,周莊景區年接待游客從 550 萬人次下滑至 371 萬人次,同比下降三成以上。在國內古鎮運維面臨挑戰的當下,這座百年古鎮也“扛不住”了。
周莊古鎮回調票價,主要源于100元的高票價抑制了客流、影響商戶收入,景區租金也隨之減少。同時,古鎮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游客對古鎮游的審美疲勞逐漸顯現,且對高票價愈發敏感。據《2024中國古鎮旅游發展報告》顯示,浙江省、安徽省、江蘇省3省份5A級古鎮景區數量占全國總量的39.4%,5A級古鎮景區在江浙皖地區高度集聚。以周莊古鎮為例,周邊烏鎮、南潯古鎮、甪直古鎮、同里古鎮等古鎮扎堆,風景相似,周莊100元的高價門票在同類型競爭中缺乏吸引力。翻看周莊古鎮調整票價的新聞評論區,網友們大多認為高至100元的票價并不合理。
周莊古鎮
降價或許可以緩解目前周莊古鎮的困境,但想要改變根本問題,還需要加大提升周末客流,同步提升服務質量,升級完善景區業態等,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周莊古鎮已經是國內知名度很高的古鎮,它的痛點折射出的是國內古鎮旅游的困境。
國內古鎮建設狂飆突進的“后遺癥”,在近些年漸漸顯露。過度商業化令不少古鎮“面孔”高度相似。統一招商和規劃的“既定”路線,帶來千篇一律的店鋪、大同小異的建筑、乏味無感的活動。古鎮多樣化、世俗化的生活功能被大幅削弱,反而充斥著批量生產、脫離地域屬性的旅游產品,缺失了生活化、差異化、“顆粒度”高的地域人文質感。
對地域文化挖掘不夠、保護欠缺是目前國內古鎮開發的突出問題。很多古城想打文化牌,但對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層,最終變成簡單地疊加文化符號,未能圍繞地域特色形成差異化優勢。在開發中對古鎮原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保護不力,導致原真性缺失,韻味不再。因《白鹿原》電視劇的熱播,2016 年前后,陜西同時涌現了 “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倉”“白鹿原民俗村” 等項目,內容雷同。項目缺乏深度文化挖掘,僅停留在 “小吃街 + 仿古建筑” 的淺層開發。“白鹿原” IP 喪失了原有的品牌號召力,不僅造成巨大商業浪費,也未能有效挖掘《白鹿原》的文學內涵。類似案例還有陜西漢中諸葛古鎮,當地三國文化深厚,但古城并未講好三國故事,因過度商業化而缺乏亮點,最終難以為繼。龍潭水鄉古鎮、蒲城重泉古鎮等批量“死亡”的古鎮也都情況類似。
缺乏整體規劃、開發與運營創新不足也是古鎮最常見的弊病。張家界大墉古城、常德桃花源古鎮等均為投資幾十億元的大項目,但因缺乏嚴謹調研與整體規劃,在運營過程中未能找到有效的經營思路和創新模式,有的一度淪為空城。
然而,在周莊古鎮游客量持續下滑的同時,2023年,烏鎮景區的游客接待量卻是其兩倍以上。烏鎮良性發展的秘訣在于,重視文化的挖掘和拓展,真正將人文底蘊與景區開發相融合,持續布局更新、更有趣的旅游業態。烏鎮的定位及轉型之路,或許可以為國內古鎮提供借鑒。從開始的古鎮旅游觀光,到為避免同質化競爭而打造“度假景區”,再到著力打造 “文化古鎮”,舉辦烏鎮戲劇節等文化活動,然后轉型為 “互聯網和會展小鎮”,大力發展互聯網基礎設備,承接各類國家級、國際級會議和會展活動,烏鎮發展的每一步都精準依據自身優勢并做到與時俱進。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國內運營較為成功的古城,非常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旅游業態的豐富,為游客帶來舒適、多樣的體驗。
烏鎮
古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還是要走差異化路線。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優化旅游服務體驗和創新營銷模式、加強品牌建設方面下功夫。如今,利用數字化營銷,借助大數據精準營銷和社交媒體營銷,也成為古鎮運維的重要突破口。豐富多彩的特色主題活動必不可少,抓住節慶的人流量,做足本地風俗人文的展示,同時多上新創意體驗活動,為游客帶來眼前一亮的互動體驗,都有利于古鎮口碑和影響力的積累。另外,與影視行業、文創產業的跨界聯動營銷,更是吸引年輕人關注的法寶。
(大眾新聞記者 宮小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