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在今天川滇藏三省交匯處,有數條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從中國西南地區出發,可以抵達西亞、南亞、西非諸國,它就是被譽為“亞洲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于中國古代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在二戰后期達到頂峰。
一、茶馬貿易的由來和線路:漢藏先民踩出來的一條經濟文化大動脈
唐宋以來,我國西北邊民開始用內地盛產的茶葉、布帛、鐵器等生活用品,與境外從事畜牧業的少數民族進行商品貿易,換取牛羊、馬匹等畜牧產品。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無數先民趕著牲口一步一個腳印,在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踩踏出這條自發形成的交通命脈,形成了茶馬古道最初的雛形。
茶馬互市的成型,離不開兩個重要因素:其一,中亞國家伊斯蘭教的異軍突起,阻礙了佛教向中國內地的傳播途徑,傳教士們只能從西南地區長途跋涉進入中原,這是茶馬古道最古老的精神內核。
唐朝飲茶風尚的興盛、宋朝戰馬的缺乏,都是推動茶馬互市發展的重要動力,茶馬貿易的興旺也在客觀上帶動了財政稅收、驛路交通,以及多民族之間的碰撞融合。
其二,鹽和茶葉,一個是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一個是受盛唐影響深受中外人民喜愛的時尚飲品,二者在唐代前后先后進入藏區,西藏市場的巨大需求,為此后數千年茶馬貿易的興盛奠定了堅實基礎。
茶馬互市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從今天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途徑云南省內的大理麗江、西藏省內的左貢拉薩,去往緬甸、印度、尼泊爾等國,得益于茶馬貿易的持續興旺,西雙版納和思茅至今仍是普洱茶的重要原產地。
另一條則是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等地,然后與上述路線相合。除了兩條主干道之外,還有無數條大大小小的支線,遍布在西南大地上的每個角落,將四川、云南、西藏三大區域緊密相連,成為中國西南邊境對外交流最古老的通道。
二、歷代政府對茶馬貿易的管理政策:“榷茶制”、茶馬司、茶葉稅
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強盛的軍事實力是維護王朝統治的重要條件,而在冷兵器時代,國家軍隊的發展又必然離不開馬匹。
所以縱觀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歷代統治者無不將茶馬貿易視為“國之要政”。加之唐朝時飲茶風尚與茶文化的繁榮,使茶葉成為僅次于食鹽的財政支柱,茶馬古道對于唐宋社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一)唐朝:初級階段
大唐盛世雄視八荒萬國來朝,日益密切的文化輸出,將先進的中原傳統文化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伴隨其中的就是茶葉在亞非歐三洲的普及。
西北、西南地區逐漸出現了一些不遠萬里前來求茶的少數民族,他們成車成車地運來馬匹、皮毛,只為換取這種時尚潮流的高端飲品,親口嘗一嘗它的滋味。
茶葉在中國的歷史相當久遠,最早可追溯到神農嘗百草時期,幾千年發展下來,從茶葉的種植、生產,到銷售、飲用,唐朝人早已習以為常,大規模的茶園種植也已經得到普及。
但是對于外邦人而言,本國境內幾乎不生產,完完全全是一種異域傳入的奢侈品。唐廷很快意識到,茶葉出口是一項一本萬利的絕好生意,很快以國家身份參與其中,統一安排茶馬貿易的時間地點,讓這種民間貿易第一次邁上了規范化的步伐。
為了進一步加強管理,唐朝中央在安多、赤嶺等地設置了專門的貿易機構,叫做“茶馬交換所”。
同時,吐蕃方面也派出專人負責經營漢藏茶馬貿易,一種互惠互利的官民合營商業模式就此成型。
唐中期開始,政府開始對茶葉這項重利產業進行征稅,《舊唐書》記載,起初課稅一百,后又增至一百五十。
大和九年,唐文宗推行“榷茶制”,“榷”是禁的意思,也就是禁止百姓私營茶葉,將茶葉的種植、采摘、焙制、運銷全部收歸官營,實行統一的壟斷管理。
總體而言,唐朝時期的茶馬貿易還處在方興未艾的起步階段,主要途徑也局限于“貢”“賜”等官方交換形式。
(二)宋朝:高速發展
有宋一代,中原政權版圖大幅縮水,北方游牧政權夏遼金等一直對南方虎視眈眈,邊境戰爭愈演愈烈,朝廷的軍費開支,以及對戰馬的需求急劇上升。
此時茶稅已經成為財政稅收的穩定保障,宋廷一方面繼續利用茶葉貿易籠絡南疆外族,一方面將馬匹貿易抬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用什么來交換外域馬匹,在宋廷內部曾經引發不小的爭執,可供選擇的方案有茶葉、絹帛,或者直接用錢買。
一番權衡之后,朝廷還是決定延續傳統的茶馬貿易,并制定了“以茶易馬”的長期國策,從此成為定制世代相傳,較之唐朝時具有更加鮮明的目的性。
在貿易手段上,除了延續唐朝官方之間的“貢”“賜”,沿邊地區還首次出現了一種新式貿易,政府沿街設置“茶馬司”,招牌上寫著“招募蕃商”“廣收良馬”的字樣。
在今天名山新店,仍然保留有一處這樣的茶馬司古跡,成立于北宋熙寧七年,這也是我國目前唯一有遺址可考的茶馬司機構。
在價格方面,宋廷提出“隨市增減、價例不定”的原則,允許茶馬價格按照市場供需關系隨時變化,體現了公平合理的商業原則。
史料記載,元豐年間馬源充沛,一百斤茶葉可以換得一匹良馬。崇寧年間,依據馬匹質量的良莠參差,馬價被劃分出三六九等,上等馬抵茶葉250斤,中等馬220斤,下等馬200斤。
到了南宋時期,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關系緊張,馬源銳減,良馬更是十分稀缺,馬匹價格驟增十多倍,要上千斤茶葉才能換到一匹馬。
為了鼓勵茶馬貿易的發展,宋廷規定官營的易馬茶價高于專賣價格,這樣不僅能夠招徠更多的販馬蕃商,“薄利多銷”的形式也促進了茶葉的出口。
據歷史學家估算,北宋官府每年用川茶換取的藏馬在兩萬匹以上,南宋大約一萬匹左右。兩宋時期四川一地年均產茶約3000萬斤,其中至少半數都銷往了藏區市場,可見茶馬貿易對于宋朝經濟的貢獻之大。
加之比唐朝更為嚴苛的榷茶制度,茶稅對宋廷財政的重要性有增無減,成為保障政府開支的一大支柱。
(三)元朝:重視茶稅
元朝延續前朝的茶葉壟斷制度,規定民間私自犯茶者,與販賣私鹽同罪。與唐宋不同的是,元朝吸取此前的教訓,非常重視馬匹在畜牧和軍事方面的作用,已經建立起完備的馬政制度,大大降低了對藏區戰馬的進口依賴。
所以,戰馬在茶馬貿易中的分量大幅下降,元廷也不再大費周章地把川茶運往西北,而是改為就地出售。
不過,茶馬貿易帶來的高昂賦稅,仍然是元朝中央不可忽視的一筆巨款。《元史·食貨志》記載,元世祖即位之初,茶葉貿易每年貢獻的稅收高達一千五百萬兩白銀。
元朝還一度在今天的四川天全等地設立“西番茶提舉司”,統一收購上品茶葉,但由于官府加價太高,最終難以為繼。
總體來說,元朝對于茶馬互市的重視程度不及唐宋兩朝,統治者最關心的只有一項茶葉稅,但元朝中央卻對古道的修繕開拓非常上心。大量的驛路、驛站拔地而起,將川滇藏地區茶馬古道的范圍大幅延伸。
(四)明朝:達到極盛
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茶馬貿易發展的頂峰,在制度、內容和方式等多個維度,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為了鞏固都對西藏地區的統治,明朝在西北邊境設置了大量的茶馬司,頒布一系列法令振興茶葉貿易。《天全州志》記載,明太祖朱元璋詔令六蕃司民,號召其專門蒸茶易馬,以抵消衛所兵役。
如此一來,茶葉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層面,成為了統治者籠絡藏區僧俗首領的重要工具。
入朝進貢的藏區領袖也會在歸返途中購買大量茶葉,數量之多往往需要船運車載。公元1361年,朱元璋出臺茶禁,嚴禁民間私茶出境,違法者以死罪論處。所有用于茶馬貿易的茶葉,一律由官府運作,商民百姓不得過問。
洪武年間曾有一個叫歐陽倫的駙馬爺,偏偏是個不怕死的主,借著出使新疆的機會,私自攜帶茶葉闖關,結果被天子處以極刑。不過,隨著茶馬貿易的盛行,走私之風屢禁不止,明朝也只得逐步放寬對茶葉貿易的控制。從15世紀末到17世紀初,僅從川陜兩地走私出去的茶葉就不下于80萬斤。
(五)清朝:繁華落幕
清朝初年政權動蕩,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國家財政一多半都要用于供養兵馬,茶馬貿易又在穩定經濟方面體現出中流砥柱的作用。《清史·食貨志》記載,清朝商人在賣茶之前,必須先到官府“納錢請引”,繳納多少錢就請多少茶引。
“引”就是票,茶葉賣掉之后還要回官府繳銷,如果有投機鉆營偽造茶票之人,一律處斬家產充公,就連買賣另一方的茶農也要受到牽連,茶款沒收不說,還要杖打六十,甚至發配充軍。
到了康乾、雍正年間,清王朝已經控制滿、蒙兩地的馬匹來源,遍地都是的馬場完全能夠滿足朝廷軍馬的需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在中原大地上悄然破土,對傳統的官辦茶馬貿易構成劇烈沖擊。
清政府對茶葉貿易的重視,已經逐漸從茶馬古道,轉向了海陸出口,出口總值中一半以上都來自茶葉,幾乎壟斷了全球的茶葉市場。
結語:
清末以來,隨著現代化交通手段的進步,古老的茶馬古道逐漸被國道取代,傳承幾千年的茶馬互市終于繁華落幕。
始于唐代的茶馬貿易深刻影響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面貌,促進了漢藏等多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對維護西南邊疆社會穩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
1、《元史》
2、《清史》
3、《舊唐書》
4、《天全州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