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人民網記者 富麗娟 劉藝琳 寇雅楠
空靈宏偉的歌聲交織在鄂爾多斯大劇院,宛若從歷史深處吟誦的詩歌。花團錦簇的春日時光里,歌舞劇《古如歌》在鄂爾多斯大劇院與觀眾見面,成功首演。
為挖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鄂爾多斯古如歌”(下簡稱古如歌)的文化內涵,推進古如歌傳承和發展,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歷時3年,精心編創了這部歌舞劇《古如歌》。
歌舞劇《古如歌》在鄂爾多斯大劇院上演。人民網記者 寇雅楠攝
古如歌曾活躍在杭錦旗黃河沿岸,如今結合現代元素,通過聲光電的手段,創新設計了光影舞臺,達到虛實結合的效果。從舞臺中央到觀眾席后排,百名演職人員齊聲歌唱,歌聲穿越千年的時空,余音繞梁、久久回蕩。
古如歌,是如何帶著歷史的傳承與記憶,從幾近失傳到煥然新生?近日,記者走進鄂爾多斯市,探尋古如歌從黃河畔走向更高更廣闊天地的“秘密”。
“搶救”黃河沿岸的古老傳唱
“古如歌”也稱“古如都”,是蒙古語的漢文譯音。“古如”在蒙古語里有著“國度”“朝政”“大眾”之意,“都”也是蒙古語音譯,漢語意為“歌”。古如歌主要流傳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2008年,古如歌被列為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如歌的聲音不同于蒙古長調,也不屬于呼麥,只有真正認真學習如何演唱或者研究的人才能分辨出古如歌。”傳承人古日巴斯爾告訴記者。
古如歌演唱旋律優美獨特、節奏舒緩自由、風格高貴典雅,被專家學者譽為民族文化藝術瑰寶、蒙古族音樂“活化石”。
演唱內容以唱時政、唱父母、唱故鄉、唱駿馬為多,亦有一部分是唱詠愛情的。古如歌吟、唱都有規矩,一般都在盛大而隆重的儀式上表演,平時不能隨便哼唱。演唱時以三首為一組,稱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
這門古老藝術的傳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古如歌也面臨著幾近斷代,會唱者寥寥無幾,消亡的危險一天天迫近。
即將80歲的古日巴斯爾和烏云花,也是杭錦旗烏蘭牧騎的第一代演員。從宣傳黨的政策、為農牧民服務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到“國家級非遺古如歌”的傳承人,古日巴斯爾老兩口感觸頗多。
古日巴斯爾和烏云花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1979年,古日巴斯爾下鄉到牧區,遇到會唱古如歌的老人家,都會采訪記錄。因為古如歌唱起來復雜、轉音多,曲譜非常難記,古日巴斯爾帶著小磚頭的一樣的錄音機去記錄歌曲。從歌詞到曲譜,他記錄了一首又一首古如歌。
80年代后期,古日巴斯爾將收集到的古如歌編成一冊書,油印了幾十本。在古日巴斯爾等傳承人的努力下,如今記錄留存的古如歌已經達到100多首。
從1979年開始,杭錦旗從旗委政府到民間,搶救性挖掘、保護古如歌。累計投入1.56億元,完成了古如歌音樂博物館、非遺展廳、古如歌產業基地、古如歌大劇院、古如歌小劇場及古如歌傳承基地建設工作;激勵古如歌文化進入集體經濟,以協會+嘎查村組織形式鼓勵古如歌文化產業發展,帶動農牧民走向致富之路。文化和旅游部長年對古如歌的保護傳承發展給與重大資金支持,成為古如歌今日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
千年古韻煥發新生
古如歌的演唱曲調和唱詞都是唯一的,這種唯一性導致每一首歌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能傳唱、不能改編。
這也給編劇工作帶來了更高的難度。
“把傳統的古如歌,以戲劇的形式搬上舞臺,難度非常大。在改變原有的唱詞的基礎上,既要讓觀眾既能聽到原汁原味的古如歌,又不失戲劇的沖突性和看點。”歌舞劇《古如歌》的編劇齊畢力格告訴記者,自己精心打磨、幾易其稿,最終導演用了現在的本子。
齊畢力格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古如歌本身體現的是,千年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也是齊畢力格創作的出發點。
歌舞劇《古如歌》便講述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主人公庫布慶從傷害小天鵝到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完美蛻變,以生態隱喻為故事脈絡、古如歌為敘事載體,展示了各民族血脈相連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內核。
在國際舞臺上,有媒體稱贊古如歌為“草原上的天籟之聲”,表演“充滿力量與靈性”。
齊畢力格介紹,本劇在結構設計中,巧妙地借鑒了希臘戲劇中歌隊的形式,讓古如歌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既保留了其原有韻味,更賦予其現代藝術價值。
這種古老而高雅的藝術,如何在新時代被更廣大的受眾接受?
“古如歌作為一種流傳千年的傳統音樂,深深扎根在這片熱土,與這里的沙漠、山水、草原以及人民凝結為一體,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態·生命·藝術’連接體。”
歌舞劇《古如歌》導演查格德爾蘇榮表示,在表達呈現形式上,《古如歌》運用跨界融合手法,創新設計了陰陽(光和影)舞臺,達到虛實結合的效果,投影技術讓草原、星河、沙漠“活”在眼前,實現了沉浸式文旅視聽的獨特魅力。
“從表演效果來看,還是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是我們還要不斷修改。有句話講,十年磨一臺戲,聆聽觀眾的意見,我們能提升的地方還有很多。”齊畢力格感慨。
歌舞劇《古如歌》謝幕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當非遺傳承人將古老唱腔融入現代音樂創作,當深情的吟誦伴隨多姿舞步在劇院中回響,這份穿越時空的文化基因正在創新性發展中獲得新生。
“9歲到92歲”的“聲聲”不息
在歌舞劇《古如歌》進入尾聲的時候,92歲的蘇力呼登上舞臺,與大家一同唱起古如歌,此時,古如歌在舞臺上實現了“四世同堂”。當不同世代的聲部最終融成撼動心魄的和聲時,古老的古如歌穿越了時空,完成了最莊嚴的文化傳承。
在歌舞劇《古如歌》的舞臺上,最小的演員僅有9歲,名叫白雅茹。雅茹從5歲開始學習古如歌,如今她已經能熟練演唱多首古如歌。
“被確定為國家級非遺后,關心、演唱、研究古如歌的人都迅速增加了。”古日巴斯爾說:“零幾年的時候,在杭錦旗六七十歲以上的人,只有二三百人會唱。現在我們當地,有兩萬多人熱愛這門藝術。”
古如歌成為一門課程,進入了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課堂,被內蒙古師范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列為學院科研教學內容。在杭錦旗,建設了12個古如歌傳承基地,傳承學習古如歌的人已經實現數以千計。
古如歌比賽現場。杭錦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杭錦旗正通過“觀劇+體驗+研學”的全產業鏈模式,聯動杭錦旗古如歌藝術大賽、庫布其沙漠生態游、草原那達慕等文旅項目,推動“文化+旅游+生態”深度融合。“當前,我們還是需要民間傳承人的力量來支撐古如歌發展,未來我們一定會走向舞臺化的形式,將培養更多年輕人去不斷打造、打磨古如歌。”杭錦旗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那音德力格爾說。
古如歌登上國際舞臺。杭錦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2016年以來,鄂爾多斯杭錦旗古如歌藝術團在蒙古國、保加利亞進行了演出。在第九屆世界民俗錦標賽,藝術團一舉斬獲金獎殊榮。鄂爾多斯一些古如歌樂隊,也曾多次受邀參加世界各地的音樂節。
從黃河畔走向世界舞臺,古如歌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對話當代審美,用跨越千年的共鳴喚醒文化認同。這曲源自草原的千年絕唱,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當代文明土壤中重綻芳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