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清日開戰后,此時的清廷除了擁有在渤海灣拱衛京師的北洋艦隊以外,另外還擁有福建、廣東、南洋三支水師。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戰事艱難,涌現了鄧世昌等一眾將士,不顧自身安危率艦直撞敵方旗艦的英雄事跡,其行為可歌可泣,但也終究沒有改變北洋水師被全殲的局面。這不禁讓人反問,既然日本是集全國之力,聚全國海軍之精銳,在和北洋水師作戰。那么,清廷另外三支水師在干什么啊,為何不同仇敵愾,北上抗擊日軍,共同殺敵呢?
清廷的戰略選擇上的優柔寡斷在作怪。縱觀整個戰爭,清廷自始至終沒有做出一個應戰策略,和戰舉棋不定,即便是中日宣戰以后,也沒有發揮全力去迎戰,一再的退縮避戰,甚至依然寄希望于列強的調停,更別說成立一個作戰指揮部了。反觀日本,人家認真的做好了開戰前的準備,很早就成立了海陸軍統帥部,甚至還把這個大本營推進到戰斗前線,從而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日軍總是能夠先發制人。正是由于這種情況,別說清廷下發圣旨調動福建、廣東、南洋三支水師來支援北洋水軍戰斗,就連北洋水師本身就已經陷入戰和的矛盾糾結,嚴重的打擊了前線將士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各個水師高層的勾心斗角,相互拆臺的黨爭心理在作怪。此時的清廷早已腐敗不堪,高層內部派系林立,各位大佬政見不一,利益對立,內斗不斷。尤其是以左宗棠為首的楚軍和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矛盾歷來已久。雙方都把自己掌握軍隊視為自己的私家武裝,是維護本集團的看家本錢,處處以求自保,保存實力,怎舍得在國難當頭先拼光自己的老本;同時,也恨不得對方實力消耗殆盡,以增加自家當家人的話語權。水師掌控的劃分,恰恰是李鴻章掌握著北洋水師,左宗棠掌控著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在這個歷史背景下,能出兵支援才怪,中日海軍之戰,根本就是日本和北洋水師之戰!
其他三支水師實力太小的緣故。北洋、福建、廣東、南洋四支水師,北洋一家獨大,大的都遠遠超過了其余三支水師裝備的總和!當時,朝廷對北洋的重視,導致其他三支水師的建設遠遠不及北洋水師,尤其是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法戰斗之中,南洋水師更是遭受重創,從此一蹶不振。三支水師就那點裝備,作用微乎其微,在當時世人眼里是不值一提的,根本無法左右戰局的發展。總之,大清這個號稱亞洲第一的海軍就這樣在一年之內,全軍覆沒了,大清再也沒有海軍之希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