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英裔病毒學家Paul Darren Bieniasz是洛克菲勒大學的逆轉錄病毒學教授。1996年,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后,他前往美國從事艾滋病領域的相關研究。2024年,Bieniasz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日前,他在媒體上撰文表態,認為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為,正在把美國科研推向滅亡。知社全文編譯如下:
圖源:terabithia.es
和許多科學家一樣,年輕的我踏上美國時,懷著長遠的理想與抱負。剛到美國,我的全部家當只有兩個行李箱,身上的現金勉強夠支付小公寓一個月的租金。但我還獲得了更有價值的東西:一份在美國頂尖生物醫學研究實驗室接受培訓并工作的機會。這個機會讓我得以參與到現代的生物科學革命當中去。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我徹底成為了一名美國科學家,也在美國組建了自己家庭。如今,我在美國的頂尖大學領導著自己的實驗室,并且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從一個科學家職業生涯來看,我實現了自己的美國夢。
我的經歷并非個例。世界上有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就是像這樣被吸引到美國,與眾多做出同樣選擇的同事在科學領域并肩工作。美國科研之所以具有如此吸引力,是因為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更重視不受束縛的科學探索。在美國,科學家擁有更豐富的資源來開展工作。而在創新和活力為核心的美國文化中,科學家群體本身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
簡而言之,那時的美國是全世界聰明且有抱負的人進行科學發現、推動知識進步、改善人類生活的理想之土。因此,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美國在科學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全球排名前30的大學中有20所位于美國;大多數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是美國人;全球一半的藥物發明來自美國。
因此,當人們談論"美國例外論"時,科學家可能比任何其他群體都更能深切而自豪地體認其含義。(譯者按: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 這是一個政治文化概念,核心內容是指:美國在歷史、制度、價值觀具有獨特的卓越性,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判然有別。)
美國絕大多數基礎科學的研究經費來于自美國納稅人,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機構向大學和研究機構撥款。這些撥款用于支持科研基礎設施、支付科學家薪酬及資助特定研究項目。雖然慈善機構和個人捐贈者也提供了一定資金,但與聯邦政府的資助規模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這種公共性質的科學資助至關重要,因為大多數科研成果無法直接實現商業轉化,而營利機構更是對基礎科學研究毫無興趣。另一方面,根本上看,科研本就意味著一種在人類知識前沿進行的試錯實驗,其試驗結果具有不可預測性。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科學本質上就是低效的。
但盡管如此,科學仍是產生基礎知識的唯一途徑,這些知識為技術、醫學以及理解世界運行規律提供了支撐,科學也因此成為造福人類的源泉之一。所以我們說,由納稅人資助的科學研究所揭示的知識,構成了美國創新和“美國例外論”得以可能的基石。
美國科研曾經取得的成果越輝煌,其當前遭受的破壞就越令人痛心。由于美國科研依賴的經費是公共投入,所以這種經費分配不可避免地需要政治支持。在過去的大多數時候,美國政界的各派人士都充分認識到了科學對社會的顯著價值,并都支持對于科研的大力投入。但現在這種共識已然被打破。
在我撰寫此文時,美國科學正被推向滅亡。本屆政府扣留了已承諾撥付的研究項目資金,頒布了一系列法律依據可疑的行政命令,意圖削減科研經費。由于政府拒絕支付曾經承諾研究經費,一些美國科學家被迫終止對新生代科學家的聘用和培訓。而隨著更多的經費被扣留,在未來數周和數月內,將有更多的科學家不得不采取類似措施。
許多高校的研究生院已經停止招收新生,有些甚至撤回了已發出的錄取通知書。大幅縮減招生規模已是常態。毋庸置疑,科學人才隊伍正在遭受重創。政府以克扣經費為手段懲罰某些知名高校的做法,已經得到各大媒體的廣泛報道。但經費削減牽扯的機構遠不止報道的這幾家。幾乎每一所美國生物醫學研究機構都遭遇到了類似窘境。美國的科研能力及其吸引和留住科學人才的優勢,正在逐漸凋零。
除了裁減經費,本屆政府任命的官員更讓美國學界雪上加霜。他們不重視科學,甚至根本不了解科學,顯然無力有效領導科學事業。在過去,美國科學界由杰出科學家和經驗豐富的管理者領導,他們深諳科學在創新驅動型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本屆政府卻將科學領導職位委派給那些沒有突出科研成就的人士。他們唯一的“過人之處”可能正是臭名播揚之遠。要不是他們發表的那些科學素養低下的暴論、公然招搖撞騙的勇氣,我們可能永遠不會聽說他們。
然而,這些官員正在瞄準某些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領域大舉破壞。他們要挾NIH篩查撥款申請中的特定術語,例如:基于政府領導層拍腦門而來的好惡,某些極具前景的疫苗研發項目正被清除,而一些旨在幫助美國乃至世界更好應對未來疫情的項目也正在被終止。以我自己的實驗室為例,一項改進疫苗的研究項目,一項已經經過同行評審并獲得NIH批準項目,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被提前終止。
最后,在過去幾天里,NIH開始大肆清洗科學家,包括隨意解雇那些擔任管理職務的杰出人士。顯而易見,這絕非推進科學之道,也絕非領導科研發展的正途。美國科學界正在進入一個“李森科時代”。(譯者按:李森科時代,指由蘇聯首席科學家特羅菲姆·李森科主政蘇聯學界的特殊時期。李森科堅持生物的獲得性遺傳,否定孟德爾的基于基因的遺傳學。他依靠逢迎上級,借助政治手段干預蘇聯學術領域長達三十年。)
或許科學的毀滅不會立即影響到科學家群體外的眾多美國人,但其消亡對美國新生代的影響將是可怕的。經濟發展依賴科學創新,如果美國不引領科學發展,其他國家將取而代之。試看過去幾十年的醫學研究對當今美國人生活的巨大影響:幾乎所有的美國兒童都能存活至成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于近期的基礎科學發現。
如果我們放任本屆政府繼續執行對科學界的破壞性路線,那么那些本可以拯救未來世代生命的藥物將不會被發明,本可確保美國未來就業和繁榮的技術將無法問世,能在發電同時減少環境損害的解決方案將胎死腹中。
顯然,如果我們拒絕哺育科學,未來的美國人只會積貧積弱,壽祚不永。科學可能不是令美國偉大的唯一基石,但它一定是一塊重要的基石。而本屆政府正在摧毀它。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5/apr/09/science-destruction-america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