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公布河北、江蘇、河南等地查處中小學違規辦學行為的典型案例,并就進一步規范基礎教育辦學行為提出要求。其中,2025年2月12日,河南省教育廳對存在提前開學、違規補課問題的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信陽市第六高級中學和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息縣高級中學進行全省通報批評,省委教育工委約談了洛陽市、信陽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和教育局主要負責同志。根據干部管理權限,洛陽市、信陽市有關部門對三所學校主要負責人給予免職處理。
這一“史上最嚴處罰”,讓無數家長和學生拍手稱快,也讓教育界陷入深思:當“為學生好”的補課行為遭遇政策紅線,究竟是誰在透支教育的未來?
一、“最嚴處罰”背后:教育生態的撕裂與掙扎
在河南,這三所學校并非“孤例”。2025年2月,河北、江蘇等地也相繼通報了多起違規補課案例,處罰力度空前:河北保定某中學被取消三年評優資格,江蘇四所學校被降級處理。教育部明確將“禁止節假日補課”列為“紅線”,并公布舉報電話,要求各地“始終保持嚴管嚴查高壓態勢”。
這些案例背后,是升學焦慮與政策執行的激烈碰撞。河南省2025年高考繼續實行“3+1+2”模式,復讀生預計超20萬,競爭白熱化。為了提升升學率,部分學校選擇鋌而走險:洛陽某高中寒假僅放7天,信陽某中學要求學生正月初三返校補課,息縣某學校甚至將補課費“包裝”成“課后服務費”。這種“搶跑”行為,本質是將學生當作“提分機器”,卻忽視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二、教育異化:誰在為違規補課買單?
1. 學生:被“自愿”的補課與被偷走的童年
“每天凌晨5點起床,晚上11點下晚自習,周末還要補課,連軸轉了三年,感覺自己像個學習機器。”洛陽某高中學生的自述,折射出無數學生的困境。教育部明確要求高中生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時,但現實中,60%的高中生睡眠不足7小時,違規補課是主因。長期熬夜導致記憶力下降、情緒焦慮,甚至引發抑郁傾向。
2. 家長:焦慮的惡性循環
“別人的孩子都在補,我們不補就落后了。”這種心態讓家長陷入兩難:明知補課傷身,卻不得不“自愿”簽字支持。有家長算了一筆賬:高三全年補課費高達2萬元,相當于家庭年收入的15%。更諷刺的是,補課未必能提分。河北某中學數據顯示,參與補課的學生中,僅30%成績顯著提升,多數人因疲勞學習效率反而下降。
3. 教師:被裹挾的“幫兇”
“學校施壓、家長求情,我們也很無奈。”一位不愿具名的教師坦言。部分學校將補課納入績效考核,教師若拒絕補課,可能影響職稱評定。更有甚者,個別教師“課上留一手,課后補重點”,形成“以補養教”的灰色產業鏈。
三、破局之路:從“嚴打補課”到“重構評價體系”
1. 政策加碼:讓違規者付出代價
河南此次對負責人“就地免職”的處理,釋放了明確信號:教育違規零容忍。教育部要求,對頂風作案的學校,不僅要追責校長,還要對地方教育部門“降檔扣分”,甚至移送紀檢機關。這種“連坐式”問責,倒逼地方政府落實監管責任。
2. 家長覺醒:拒絕“劇場效應”
越來越多家長開始反思:“孩子考上名校后,真的能幸福嗎?”上海某家長在社交媒體發起“拒絕補課”倡議,得到數千人響應。他們通過聯合投訴、輿論監督等方式,倒逼學校規范辦學。更有家長將孩子送往“雙減”政策落實較好的地區就讀,用腳投票。
3. 教育轉型:從“分數至上”到“全面發展”
湖南芙蓉區的實踐值得借鑒:通過科學教育、素質課程替代補課,學生科技創新作品獲國際金獎,國家發明專利超50項。河南也在探索“新高考”改革,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錄取參考,打破“唯分數論”。當教育回歸育人本質,補課自然失去生存土壤。
四、結語:教育需要“慢”的勇氣
教育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河南的“最嚴處罰”,是對“唯升學率”的當頭棒喝,更是對教育初心的深情呼喚。當我們的孩子在補課中失去好奇心、創造力,即便考上名校,也是教育的失敗。
今日互動:
你如何看待學校違規補課?是“為學生好”的無奈之舉,還是“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童年,讓教育回歸本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