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同學聚會,老班長喝多了掏出手機:"我給你們看個秘密……"屏幕上是某局長的聊天記錄截圖。在座幾位做生意的同學眼神突然亮了,我開始后悔沒早點提醒他:朋友圈不是炫耀人脈的櫥窗。
禁忌一:給生活"鑲金邊"
去年表姐提了一輛寶馬,連續三天在朋友圈曬方向盤。結果車還沒開熱乎,就被"朋友"借去當婚車,剮蹭后對方理直氣壯:"你不是有保險嗎?"現在她設置分組時,總念叨《西游記》里袈裟惹禍的橋段。
禁忌二:把朋友圈當"情緒垃圾桶"
前同事阿強總半夜發小作文:"又被客戶刁難""同事搶我單子"……直到他競聘落選,我們才發現他每條抱怨都被對手截圖,成了"心態不穩"的鐵證。真正厲害的人,早把委屈釀成了酒,而不是撒成醋。
禁忌三:發"幫我砍一刀"最掉價
小區寶媽群有個現象:越愛發拼團鏈接的,孩子生日宴越冷清。有次我委婉提醒群主,她苦笑道:"上次幫砍價的鄰居,轉頭就把我拉黑,說我'天天發廣告'。"人脈不是這么消費的,就像存折不能透支。
禁忌四:玩"猜謎式"指責
朋友小林和合伙人鬧掰后,在朋友圈發:"有些人表面稱兄道弟,背后插刀真有一套!"結果三個共同好友都來問"說的是不是我"。這種模糊指控,就像往人群扔石頭——總有人會以為砸到自己。
禁忌五:暴露"保護傘"最危險
去年合作方小王總愛曬與領導的合影,有次項目出問題,對方直接截圖發工作群:"不是有關系嗎?讓王局出面擺平啊!"現在他發朋友圈前,都要用"領導視角"檢查三遍。真正的人脈,都是暗線操作。
真正有城府的人,早把朋友圈當成了"人設展廳"。他們展示旅行見聞卻不提花費,分享讀書心得卻不說書名,曬美食永遠對焦點在擺盤而非logo。
記住:你發在朋友圈的每個字,都可能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消遣,或是談判桌上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