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杜濤 田進 北京時間4月3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等關稅”方案出爐。國際經貿形勢變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加快出海的步伐是否會被影響?之前因為關稅而出海東南亞的制造業何去何從?當前中國企業出海整體進程如何?隨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快速變化,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了哪些挑戰,又有哪些機遇?這些企業應該采取哪些戰略來應對這些挑戰與機遇?
經濟觀察報就當前中國企業出海的相關問題專訪了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郭屹。郭屹長期專注于企業出海研究和服務企業出海的實際業務。
他觀察到,盡管中國企業出海的勢頭依然強勁,但也有部分企業選擇回流。郭屹認為,中國企業出海遇到的問題與改革開放初期國外企業來中國投資的問題完全不同。首先,在改革開放初期,歐美、日韓等企業來中國投資是一個相對“向下兼容”的過程。當時,這些企業的品牌已經確立,在中國具有很強的品牌優勢。其次,當時的主要外資企業已經發展到需要海外布局的階段,除中國外,它們在其他國家已經進行了成功的海外布局,進入中國市場是其全球市場戰略的高潮階段。
相比之下,當前中國企業出海的情況不同的是,由于國內市場競爭壓力加大,一些企業才開始選擇進行拓展海外市場,但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存在一些難度。
|對話|
經濟觀察報:當前中國企業出海情況如何?
郭屹:回顧過去二十多年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發展脈絡,從早期依靠傳統貿易實現的“產品國際化”,到通過規模化海外投資推動的“資本國際化”,再到如今深度優化海外市場運營的“能力國際化”,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整體大幅提升,國際化進程正在向縱深發展。目前,中國企業正逐步將國際化戰略的重心向優化運營轉變,進一步從“走出去”向“走進去”跨越,力求建立精耕細作的本土化運營能力,深度參與海外市場的本土化運營已成為大勢所趨。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融合程度持續加深,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實現了全面發展。可以預見,未來中國企業將以更高的水平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放眼未來,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中國企業需要充分發揮已經沉淀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推動國際化進程穩步向前;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應冷靜看待當前高度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以及內部管理的新難點,審時度勢,做好風險的預判與防范。
經濟觀察報:近年來,中國企業出海情況發生了哪些變化?
郭屹:波士頓咨詢公司相關調研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中國企業將多變的國際形勢挑戰視為海外戰略面臨的最主要挑戰。在地緣政治沖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各經濟體間政策壁壘等國際形勢帶來的不確定性下,中國企業出海進程將面臨諸多挑戰;全球經濟發展周期的不斷變化,以及不同地區的文化、商業習慣和社會輿論,也在其中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風險。
隨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出海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技術和創新壁壘以及監管和合規挑戰。比如,不同國家采用的技術標準不統一,或者是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可能面臨的核心技術受限等。同時,許多國家對數據隱私保護和網絡安全方面要求嚴格。此外,不同地區在反壟斷和公平競爭審查、本地化運營法規、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也會有不同的要求,中國企業或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合規要求。
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從吸引外資到既吸引外資又鼓勵企業走出去,而且企業走出去也分多個層次,最高層次就是全球化企業;其次是供應鏈企業出海。
但是,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出海幾乎是必然的選項。只要企業想要進一步發展,都需要尋找新的市場,全球化是必然要做的。同時,中國企業遇到的問題在于在發展中遇到供需關系失衡,貿易限制,全球化逆風等環境問題,使得出海的緊迫性被提前凸顯出來。
去年,波士頓咨詢公司與許多企業進行過調研,發現大約有九成的企業認為需要走出去。而在大約五年前的調研中,這一比例僅為五成。因此,出海已經成為企業發展必須走的一步,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出海了。
經濟觀察報:中國企業出海都會選擇哪些模式?
郭屹:當前的出海主流模式,簡單點說是一些企業發現產品銷量不錯,就通過線上的渠道來開拓海外市場。
第二種則是親自出海,去試試海外市場的“水深水淺”。比如很多中國企業在東南亞設廠,但是去當地設廠,又發現供應鏈無法全部“帶得走”,還要建立更大的渠道。
第三種則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出海。這就會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從0到1的問題。
中國企業出海遇到的問題跟改革開放初期國外企業來中國投資的問題完全不同。第一,在改革開放初期,歐美日韓等企業來中國是一個相對“向下兼容”的問題。當時,這些企業的品牌已經確立,在中國具有很強的品牌優勢。其次,當時的主要外資企業已經發展到需要海外布局的階段,除中國外,它們在其他國家已經進行了成功的海外布局,進入中國市場是其全球市場戰略的高潮階段。
相比之下,當前中國企業與其不同的是由于內部競爭壓力加大,開始選擇一些市場進行出海,但在此過程中發現存在一些難度。
經濟觀察報:為什么中國企業出海不能直接沿用國內的模式?
郭屹: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當前中國出海企業的品牌效應尚未形成。其次,中國企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文化中缺乏一些模式上的獨特優勢,這也與改革開放初期進入中國的歐美品牌有很大不同。當時,歐美企業的發展階段相對處于成熟階段,而當前中國企業的發展階段距離成熟還有一定差距需要補齊。第三,整體商業環境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歐美品牌進入中國時,全球化正處于高潮,大部分國家都在擁抱全球化。而當前,全球化遭遇逆風,這使得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著更嚴峻的環境。
比如,目前部分發達市場對中國產品和企業實施各種限制,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東南亞作為出海的第一站。
對于進入東南亞市場的中國企業,不能簡單地用成功或失敗來評價。主要是中國企業需要通過出海東南亞,探索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道路。同時,由于東南亞市場在全球市場中并非最主流和主要的市場,因此在東南亞市場的成功也不完全意味著全球化的成功。
此外,未來東南亞市場或其他第三世界市場對中國企業的限制可能會越來越多,但這種限制相對較為溫和。這些市場通過限制中國企業來調整供需關系,避免市場供過于求。因此,很多中國企業也開始反思,并尋求技術解決方案,比如自動化和人工智能,以此來解決一些當前面臨的問題。
杜濤經濟觀察報部門主任
財稅與環保新聞部主任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財政、貨幣政策領域。主要關注財稅、金融、審計、環保、PPP、大工業等相關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