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一段話:“站在婚姻的終點看向起點,聚光燈下幸福美滿的人,最終在黑暗里各自獨行。”
在當今時代,婚姻仿佛變成了“牢籠”的代名詞,無數人像飛蛾撲火一樣前赴后繼,也有無數人在婚姻這場人生戲劇中黯然退場。
當真正分開之后,夫妻雙方到底誰最后悔呢?
我曾經有一位來訪者趙鑫(化名)女士,這樣訴說自己的婚姻:“其實沒什么不可調節的大矛盾,現在想想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玄關的鞋子永遠亂糟糟;襪子滿地亂扔;喝完的飲料瓶永遠剩個底讓我幫他倒;
吃完飯飯碗就放在桌子上不知道收拾;垃圾袋滿的都溢出來了也只會往上繼續摞……
這是小事嗎?看起來是的,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忍受得了無休止重復做這些事,就像在伺候少爺。
離婚之后我不用再考慮做他的飯、洗他的衣服,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爛攤子,整個人一下子就清晰了、明亮了。”
另一位來訪者宋哲(化名)先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付出:“我常年在外打工,工廠包吃包住,我一個月只留五百零花,剩下的全部打給她。
我對她沒有別的要求,就是照顧孩子,偶爾幫我去看看父母。這不說是要求吧,至少也是為人妻子應該盡到的一份責任。
但是她絲毫不顧及我和我爸媽的臉面,出軌鬧得滿城風雨,把我們家的臉都丟盡了。
就是這樣,我才離婚離得如此堅決,離婚之后生活還像以前一樣,只是更加自由了,也為了我的孩子更有動力了。”
這兩位過來人的回答顯示出驚人的一致,婚姻一旦出現裂痕,付出者只會感到輕松,而既得利益者才是真正后悔的那一個。
付出和得利
既得利益者是指在現有的環境和規則之下能享受到廣泛利益的個人或群體,
他們所獲得的這些利益對于被壓迫者來說極度不公平,因此他們并不希望現有制度或環境被改變。
既得利益者有以下幾個特征:
- 排他性:既得利益者往往會對外來者高度警惕,極度排斥他人對于自己舒適區的入侵,因為他們需要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 維護現狀:他們傾向于維持現有的環境和規則,因為任何的改變都可能意味著利益的損失。
- 抱團行為:當他們利益受損時,既得利益者們就會抱團取暖,試圖用其他人的力量抵御改變的力量,以此維護原本的利益和平衡。
比較鮮明的既得利益者的案例有:封建時期的統治者、地主鄉紳、重男輕女家庭中的男孩、對員工進行pua的公司老板等等。
很多人在生活中分不清楚隱形的既得利益者,覺得好像自己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得到別人認可,只能加倍付出,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這些隱形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有著這樣的一套邏輯:粉飾事實+打壓實際付出者+美化自己(炫耀自己的成就或者賣慘自己的損失)
例如發不出工資的老板,理直氣壯地對員工說:
“目前這個行業很難,公司的東西都賣不出去。你們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提升工作能力、優化產品,而不是天天把錢掛在嘴邊。我也很難的,今年我差點就破產了,你們居然還這樣逼我。”
差異自我
了解了實際付出者和既得利益者之間的區別,那我們先來談談不后悔的一方,也就是實際付出者一方。
大多數的實際付出者在離婚后會感覺到“問心無愧”“更加輕松”是因為他們這么多年來在婚姻之中確實盡到了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沒有對不起誰的地方。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Higgins提出的“自我不一致理論”認為,自我認知有三種不同的維度,分別是實際自我、理想自我、應該自我。
- 實際自我指的是你對自己最客觀的評價,包括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優點和缺點等等。
- 理想自我指的是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包括你的未來規劃、理想抱負等等。
- 應該自我指的是你應該成為的那種人,注意要與理想自我區分開。應該自我是說個體接收到的來自不同方面施加的壓力,迫使個體變為這樣的人。
個體經常將實際自我與理想、應該自我進行比較,如果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不一致,個體就會感到失望和抑郁;
如果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不一致,那么個體就會焦慮緊張。
在實際付出者一方看來,理想化的生活是雙方各自承擔責任,做好自己該做的那一部分,可現實又與理想完全不一致。
因而離婚之后,實際付出者才進入了實際自我與理想、應該自我比較一致的情況,他們此刻會感覺心理狀態平衡,身心極度舒暢。
得利又失利
既得利益者就完全不同了,在婚姻中,他們能體會到擁有主導權的權力體驗,
他們依賴著伴侶帶來著歸屬感和安全感,讓他們不斷粉飾太平,試圖維持現狀。
在婚姻里,他們習慣了由別人付出而帶來的較高的生活標準,一旦離婚,這樣的標準不復存在,高下立現的心理落差就會讓他們產生后悔的感覺。
在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中,70歲的文晶雅每天都像伺候皇帝一樣伺候丈夫,
三餐都要按照丈夫的口味來,在家里沒有任何地位,和奴婢沒有任何區別。
可即使這樣,丈夫也還是對妻子態度惡劣,經常辱罵妻子不知好歹,在家里凈享清福。
在90歲的母親去世后,文晶雅終于下定決心,離開了這個讓她窒息了一輩子的家,回到老宅過起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起初,丈夫對文晶雅的離開絲毫不在意,認為她一定會回來。
可是妻子去意已決,甚至已經準備好了離婚協議書。
失去了妻子,丈夫也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只能依靠別人來給他送飯,家里凌亂不堪,廚房的碗筷堆了一水槽也不愿意動手清洗。
在失去妻子后,丈夫才明白,妻子像媽媽一樣照顧了他一輩子,他卻不懂得珍惜,將妻子對他的好看做是理所應當。
有些人總是失去了才知道后悔,將得不到的東西當做是最好的。其實殊不知,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婚姻中的遺憾和后悔或許也是一種遲來的覺醒,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認清楚婚姻中需要什么樣的角色和責任。
真正的幸福并非是依賴他人的付出,而自己穩坐釣魚臺;真正的幸福是雙方共同的努力和互相珍惜。
希望每一對夫妻,都能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教訓,學會珍惜眼前人、珍惜當下最好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