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盛熠 包海霞
日前,在常州大學先進催化與綠色制造省協同創新中心的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通過跨學科協作平臺調試設備。“催化加氫法提高乙二醇產品質量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項目成員孫中華看著儀表盤感嘆:“過去‘單打獨斗’兩年難出成果,現在機制創新,團隊半年就有突破!”
這是常州大學有組織科研改革的一個縮影。“常州大學以有組織科研作為戰略支點,著力構建教育筑基、科技攻堅、人才賦能的‘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新范式,通過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深度耦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常州大學校長陳海群說。
如何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2024年,常州大學成立能源化工行業創新處。通過?“揭榜掛帥+產教聯合體”雙軌機制,將學校實驗室與行業企業進行深度耦合。依托“學科鏈—產業鏈”雙螺旋架構,該校推動高分子材料改性、碳捕集利用等15項實驗室成果,并與揚子石化、中海油湛江分公司等實現精準對接。
常州大學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設立“中國石油—常州大學創新聯合體”等30余個科研協同平臺,通過“企業出題、高校解題”的揭榜掛帥模式,實現以市場需求驅動科研,突破行業技術瓶頸。該校80%以上的課題源于企業,90%的經費來自產業,形成“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的良性循環。
目前,常州大學在全國設立10個技術轉移分中心,與50余家大型石油企業、70多個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形成覆蓋550個基地、480個聯盟的產學研網絡。同時,依托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省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集聚人才、資金與設備資源,形成跨學科攻關團隊,推動原創性成果持續涌現。
“學校通過有序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工作,全力推動協同創新,廣泛匯聚全球頂尖人才,致力打造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同時,學校著力培育科創后備力量,精心打造科技創新的‘國青隊’,力求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常州大學黨委書記徐守坤表示。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