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一紙緊急通知引發行業震動——芯片原產地認定規則生變,美國六大芯片巨頭(英特爾、美光、博通、德州儀器、ADI、安森美)因關稅壓力不得不漲價,部分產品漲幅或超20%。這場由中美關稅博弈掀起的風暴,不僅讓全球供應鏈陷入動蕩,也讓中國芯片產業站上風口浪尖:究竟是危機中的轉機,還是新一輪“卡脖子”的開始?
美國對華加征至145%的關稅政策,如同一把雙刃劍。根據中國海關新規,芯片原產地判定以“晶圓制造地”為核心標準,封裝測試環節不再影響稅收。這意味著:美國本土制造的芯片,如英特爾至強CPU、美光DRAM,將面臨125%以上的進口關稅,意味著價格將成倍上漲,而成本暴漲必然轉嫁給消費者。以美光為例,其存儲芯片在中國市場的價格可能跳漲一倍多。
臺積電、三星代工的芯片如AMD銳龍CPU、英偉達GPU,若晶圓產自中國臺灣或韓國,則免征關稅。但若產自臺積電美國工廠(如亞利桑那州4nm產線),仍需按美國原產地繳稅。
這場規則博弈中,美國芯片巨頭被迫調整策略。英特爾緊急加速外包生產,AMD與英偉達則瘋狂囤貨以規避關稅窗口期。即便如此,終端市場已現亂象——有采購商吐槽“芯片一分鐘一個價”,現貨市場甚至重現2021年“囤貨暴富”的瘋狂。
關稅風暴看似是挑戰,實則暗藏國產芯片的三大機遇,必然會迎來“黃金發展期”。
1. 市場缺口倒逼國產替代:中國每年進口芯片超3800億美元,高端領域依賴度仍高。美系芯片漲價后,華為、小米等終端廠商加速轉向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本土供應商。以存儲芯片為例,國產232層NAND已實現量產,2024年市占率突破15%。
2. 政策紅利與技術攻堅: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新規明確支持“流片地原則”,為本土晶圓廠(如中芯國際、華虹)爭取時間窗口。同時,AI算力芯片(寒武紀)、車規級MCU(芯馳科技)等細分領域的技術突破,正逐步打破海外壟斷。
3. 供應鏈重構下的生態崛起:封測環節雖被排除在原產地認定外,但長電科技、通富微電等企業憑借先進封裝技術(如Chiplet),仍能深度參與全球分工,甚至反向賦能設計環節。
不過盡管利好頻現,國產芯片仍需直面三大挑戰。臺積電3nm已量產,而中芯國際14nm產能仍受限,EUV光刻機缺口短期難解;英特爾x86架構、ARM授權體系仍主導市場,RISC-V生態雖崛起但尚未形成規模;部分終端廠商擔憂國產芯片穩定性,寧愿承受漲價壓力也要“求穩”,需靠長期技術驗證打破偏見。
短期內,市場波動仍將持續,但長期來看,中國芯片產業的“國產化率提升+技術自主”雙輪驅動戰略已不可逆。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過去我們被動接招,現在終于有機會定義規則。”
你認為美國芯片巨頭的漲價潮會加速國產替代,還是讓中國半導體產業壓力倍增?你更看好哪家中國芯片企業的潛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