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時直播收益兩萬元,代價卻是雪山傷痕累累——這樣的交易值得嗎?
2025年4月20日,當環保志愿者林浩站在嘎隆拉雪山海拔4200米的觀景臺時,眼前遍布的煤氣罐殘骸、斷裂的折疊椅和凍土里半掩的塑料包裝,讓他想起十年前父親參與青藏鐵路環保工程時拍下的純凈雪域照片。
這場生態災難的導火索,始于某直播平臺推出的"秘境挑戰"流量扶持計劃
2024年12月,頭部主播"雪山行者阿杰"在墨脫縣波墨公路段的首場冰川直播,創下同時在線68萬人的紀錄。
這個初中輟學、曾在電子廠打工的26歲青年,憑借"用生命丈量雪山"的人設,三個月內粉絲量突破300萬。
2025年清明節期間,超過40個直播團隊涌向嘎隆拉雪山。他們攜帶的裝備包括:可拆卸鋼架直播間(平均重300kg)、丙烷供暖系統、LED補光陣列。
為營造"與世隔絕"的視覺效果,主播們用冰鎬在永久凍土層挖掘深達1.5米的直播坑,這種行為直接導致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崩潰。
當地藏族向導多吉展示的監控視頻顯示,某團隊撤離時,將18袋廚余垃圾推進冰裂縫,用雪掩埋痕跡。
事件曝光后,"冒險家聯盟"主播群流出內部對話:"墨脫的流量紅利期還剩三個月""被罰款就當場地租賃費"。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藏大學冰川研究所報告指出,該區域冰川正以每年12米的速度消退。網友"高原守望者"貼出對比圖:2016年同位置冰川線比現在前推了1.2公里。
這并非孤例。2024年7月,金沙江畔曾發現23噸醫療廢物;同年9月,納木錯保護區查獲偽裝成科考隊的商業直播團隊。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某環保NGO調查顯示,82%的"雪山守護者"直播間觀眾,從未關注過珠峰垃圾清運眾籌項目。
盡管當地組建了全國首支"冰川特警隊",但面對日均300輛自駕車的監管壓力,34人的編制顯得杯水車薪。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直播平臺算法工程師透露,"冰川""無人區"等關鍵詞的流量權重被刻意調高27%,這種技術誘導正在催生更多破壞行為。
當第437塊"環保警示牌"在墨脫公路豎起時,我們是否該追問:在算法構筑的虛擬圣殿里,那些為打賞數據癲狂的主播,與十九世紀掠奪南極鯨群的捕獵者,在本質上真的有區別嗎?
雪山不會說話,但冰川消融的速度,正在為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寫下殘酷注腳。
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取材網絡,如有侵權,請勿舉報,告知本人將立即刪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